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超演——“三分钟的激情”有意义吗?

(2014-04-21 17:18:23)
标签:

速度

演讲

有意义

心理距离

娱乐

http://s9/mw690/001MGtauty6Ihu1M2oM18&690

    之前鄙人撰文就《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开播略讲了一些演讲的基础内容。有些朋友看了批评说是浮光掠影失之粗略,其实我自己也是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带到第二期新超演结束之后。我们不妨再来针对如今网上的一些热点讨论,再做一点更深入的专门探讨,全当是抛砖引玉了。

如今一些超演讨论中有一种说法,讲超演很多选手,带来的其实也就是三分钟的感动,而这样三分钟一切换的激情似乎稍显廉价没有什么意义。果然如此吗?这里我们不妨从演讲术的角度,来看看这“三分钟的激情”究竟意义如何。

    上一回说过的演讲三大技巧中,就有一类是指观众情绪的渲染,而在很多人看来演讲也正是一门情绪的艺术,好的演说家往往让人心潮澎湃的。观众是人,是人就有情感,而人的情感往往有公私之分,私的就比如“珠帘掩映芙蓉面”的亲亲我我花前月下。十八世纪有首浪漫主义的小诗写道:

Soon as she was gone from me,

A traveler came by,

Silently, invisibly

O was no deny

He took her with a sigh.

大意是说,要征服一位女士的芳心,只要对着她深深的叹一口气这么简单就可以了。事情有没有像William Blake先生说的这么容易且不评说,但想来人类能延续繁衍至今,这男女之事就是难也难不到哪里去。由此观之,这挑动“私”情大约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要在公开演说中,让一群观众都按照演说家的意愿来喜怒哀乐,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从汉字造字的字形字源结构来讲,我们听演讲而收获的所谓感伤、感怀、感受之“感”字,是上从斧钺下从心,乃是以斧钺征诛其心的意思。所以,因观点、语言而生的“感怀之情”不仅是触景感物的人之常情,同时也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无声较量。演说家带给听众的“三分钟感动”其实只是一个结果,在背后是以演说家的技巧和观众的理性组成的两只大军,双方你来我往你死我活搏杀的过程。看似简单的“三分钟的激情”背后,实则是刀光剑影凶险无比。所以演讲不光是一门关于说服的有声艺术,也是一场关于情绪的无声战争,什么是战争?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而要了解这场“战争”的艰巨性,就不妨来细看一下双方的武装如何。

只从守方视角(观众)来看,观众潜意识中至少有三种武器在严阵以待:

第一种武器曰:心理距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众最有“门第之见”,最讲究“亲亲相隐”。心理学泰斗,瑞士老顽童让皮杰亚就做过一个好玩的实验。他让一名演讲者分别到亲近和陌生的圈子中做同样的报告,结果前者是观众接受深度极佳且反馈热烈,而后者则是普遍感觉演讲晦涩反馈不佳,心理距离的不同完全影响到了演说的效果。

至于走上超演舞台的选手来说,他们和场下的观众更是素昧平生,在心理距离上毫无便利可言。要想突破这道障碍,就必须得在沟通方式和沟通细节上下功夫。这方面语言学怪杰Dan Slobin做过的实验就更加促狭,他把猫、狗、追组合成

http://s15/mw690/001MGtauty6Ihu25Vca4e&690

狗追猫 (真肯定)

猫追狗(假肯定)

狗没有追猫(假否定)

猫没有追狗( 真否定)

等四组句式,去测试志愿者对不同句式的反应力。结果发现,由上而下听众的反应速度逐次减慢,而真肯定句式相比真否定句式,听众的反应速度就提升了将近30%。

可见,要突破心理距离屏障,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用肯定句式和简单句式。在第二期的超演中,弱视舞蹈家赵蕴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平心而论赵的演说技巧并不高明,而她能成功将观众带入到自身经历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演说词通篇都没有任何复杂的句式。就是用这样简单而有效的语言,赵蕴辉在影响观众情绪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种武器曰:防卫心理

    演讲者入讲坛,好比孔明渡江祭公瑾,观众都道这台上的赵、钱、孙、李村夫是来拉羊牯,天然就有防备和抵制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下,又往往生出演讲心理学上的两种典型的攻击性情绪。

其一曰 “支援”效应(Aid effect),是说演说者为了驳论环节,常常要提出反方观点作为标靶,但观众如果防卫情绪过盛,就反而会照单全收,成为他们反对演讲者观点灌输的武器。在这期的演讲中,“女丑”Tira就犯了这个要命的错误,不恰当的反方视角比例,实际上使得Tira丧失了调动观众情绪的主动权。

另一种则曰叫做心理免疫。耶鲁心理系的老先生麦克韦尔更妙,他管这个叫做是Inoculation,即预防接种。是说演讲者在没有充分松懈观众防卫情绪的情况下,贸然抛出论点“打草惊蛇”,导致观众提前警觉,于是愈发是固守灵台,水泼不进。这一期的节目里选手蒋佳琦就犯了这个错误,以至于原本很棒的开局并没有收获到最佳的观众情绪反馈。

    事实上,遭遇这种状况,演讲者的较好的应对方法,莫过于是Appeal to Authority,好比是搬来西天佛祖,或引经据典或自立权威,无论何种手法一旦成功就会立时变成“猴子请来的救兵”,重新夺回对观众情绪的主导权。甚至于这种权威性所属的领域,和演说观点的并不完全吻合也无妨,因为人类有一种迷信权威的天性痴愚,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以至于权威弥散(Authority Dispersion),结果常常是被轻易就解除了情绪武装。

 

第三种武器曰:平衡模式

    其实人类的天性不仅好为权威所迷惑,对于一般事务观点,也往往沉湎于同一性而不能自拔。被全世界吉普赛人恨了个咬牙切齿的归因理论创始人弗里茨黑德就提出过一种平衡论,即认为人有一种潜在的需求,希望我们喜欢的对象和我们有相同的好恶,比之今日总希望偶像和自己一样长不大的丫头小子们,这种心理模式大概是不难理解。在演说者和观众之间,平衡模式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演说者必须要努力在演讲过程中提升与观众的关系,也切忌勿要营造违反同一性的规则。比方说,哥特造型的选手上来演讲热爱生命回馈社会,演说的效果固然不大好;爷爷疼奶奶爱的乖乖仔们,上台去离经叛道,其实也常常会为观众所抗拒。

http://s8/mw690/001MGtauty6Ihu2kBTN17&690

    总之,对付平衡模式的心理惯性,演说者要做的就是用恰当的方式来寻求认同。譬如本期的前度刘郎焦双喜,虽然他的演讲在观点的提炼上有所缺憾,但是他在情绪渲染上,就使用了预备认同的手法,用“80后生活”的主题先入为主,找到了和场下占多数比例的年轻观众的共鸣;而另一位“女神达人”蒋佳琦,就用到了卷入式认同的方式,由小即大渐进式的寻求到了观众的认同,从而扭转了演讲前期节奏上的失误,逐步恢复对观众情绪的主动权。相对的,支教老师刘寅就犯了“失衡”的问题,他支教老师的正能量形象和他的对抗性观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这种冲突就妨害了观众对他的支持,从而导致刘寅演讲的效果,没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虽然这里说了不少,但是演讲过程中观众的情绪抵抗因素和相关的应对策略,仍然是涉及演讲心理学和演讲术的庞杂话题,足够写上几十本大部头。而我这里想表达,更多是想提醒列位超演同好,舞台上这些看似简单短暂的“激情三分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演讲策略和临场反应的组合。三分钟的感情高潮,不仅不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反而是整个演说过程中,最值得我们琢磨余味的精华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