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气从零开始,比有“关系”更重要
(2013-05-25 19:22:55)
学生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找工作也竞争到白热化:新京报调查显示,21.5%的学生承认求职时动用“关系”,21.5%的学生因为“关系”、性别、户口等因素被“挤掉”。如今,学校和专家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新京报5月24日)
有了“关系”走遍天下,没有“关系”寸步难行,因为“关系”能带来信息,让个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普遍“拼关系”时,二三线城市耗费的“关系成本”相对低一些,所以学校才建议“没关系”的学生外流。
“关系”能决定工作岗位的好坏,亲疏远近比学历和能力重要,说明就业不公的根源在劳动制度本身。此外,在人才流动上存在户籍、社保等藩篱时,个人就业时为了保障现有基础并期待“更上一层”,也不得不引“关系”入室。
制度因素和社会意识不可能立即改变,大部分求职者屈从于“关系”的潜规则。此时,一个人若能摆脱“关系”束缚,有勇气放下奋斗来的一切,踏踏实实从零开始创业,那么摆在面前的不是狭窄上升渠道,而是努力就有收获的坦途。
一个高学历者,能否在此路拥挤甚至不通的情况下,换个观念换一条路前进?不去做朝九晚五的白领,不去做潮汐生活的“蚁族”,从摆地摊、开网店、搞建筑、养鸡鸭、种农田等普通生活开始,反而可以比同龄人更早实现人生价值。
北京北大中文系才子陆步轩卖猪为生,上海高学历IT夫妻辞职开起了早餐店,中国农大博士马瑞强回乡种地成全国人大代表……当逼仄的现实和值钱的“关系”将个人推向不幸福的人生时,我们也可鼓足勇气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都把求职寄托在“关系”上,只会令上升渠道越来越狭窄,每个人享受它的益处,同时也会被它折磨。而且,入“关系”彀中的芸芸众生,往往被其后面的制度体制化,将来会在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之间挣扎,直至过完庸常的生活。
“关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漫长的收益过程让人还没年轻就已老去。那么,何不从零开始自己的生活呢,这样就不用挑剔在哪个城市生活了,更不用为事业之外的事情操心。还能逐渐拓宽个人发展的道路,进而推动制度的变革。
个人努力比“关系”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群体的流动、制度的公平。此刻,是遵从“关系”潜规则还是远离并改变它,吞下苦果还是自强不息,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留下痕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