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包括广东在内的6省市发现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广东已成立专家组展开调查。昨天,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透露,“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卫生部今天将就此事发布相关调查结果并辟谣。(4月6日《京华时报》报道)
虽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已经向公众说明,“阴性艾滋病”只不过是恐艾症状,不是未知病毒。但“艾滋病阴性患者”却不相信,公众对卫生部以及专家的解释也都半信半疑,甚至于出现莫名的恐慌情绪。有人说,这说明权威部门和专家公信力的丧失。其实,作为公众,其实更应该期待权威部门和专家拿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因为专业问题应该交给专业人士来解答,这是常识。
无论是“阴性艾滋病”还是恐艾症,由于其都不像感冒、头疼那样为公众熟知,所以这个时候,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公众迫切需要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资料来了解。只要公众了解“阴性艾滋病”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弭恐慌。遗憾的是,艾滋病阴性患者、媒体、专家、权威部门等,即便是综合其所给出的信息,也不足以打消公众的恐慌,因为,目前的信息远远不能让公众依靠自己的常识作出一个理性判断。
一条完整的信息包括最基本的三部分,包括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就“阴性艾滋病”来说,公众获得的信息更多地是处在“是什么”层面,而对“为什么”、“会怎么样”语焉不详。也就是说,各方向公众传达的关于“阴性艾滋病”的信息并不完整,直接导致了权威部门的专家的说法缺少说服力,更主要的是,信息不完整形成了模糊空间,让公众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解读,甚至是负面的。
故此,艾滋病阴性患者和部分公众的恐慌情绪,实质是对自己获取信息不够多的恐慌。这也要求,权威部门和专家能够经过科学研究之后提供确实的信息给公众,以求用科学的事实消除恐慌情绪。
“阴性艾滋病”,还有此前的抢盐风波等等,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官方话语表达渠道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现有的官方话语表达渠道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信息量是固定的。一旦公众需要更多的信息,这个渠道由于无法传达反而成为一种阻碍。这也要求,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应当改善现有的官方话语表达渠道。否则,等下一次再遇见类似的事情,公众情绪难免还会出现恐慌。而长此以往,权威部门和专家的公信力则越来越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渠道是互动的,官方话语表达渠道是不是应该纳入公众声音,以求互动,值得有司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