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大火把南城门楼烧掉,将正定当局霎时推到了风口浪尖。没过多久,没想到正定将花三亿人民币修复古城墙的新闻,再一次让正定直面世人。再加上其间还发生了正定和临城两地争夺赵云故里的不快,曝光率不低。而这一切,所涉及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两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万元修筑一米城墙,必然会让所有看到此新闻的人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花这么多钱修一个已经接近消失的古城墙值不值得?而这笔账,读者在算的同时,当地的政府也必然在算,甚至已经算好了——最后的综合收益必然大于3亿元的投资。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关于值不值得修的议论。
正定古城墙修也好不修也好,赵云是正定的也好临城的也好,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们先不去断定孰是孰非,因为当事人比我们更清楚。我们所能做的或者说当地需要我们做的,也不过是看哪一个证据更确凿就为其摇旗呐喊,或者只是站在帮亲不帮理的立场上帮助家乡争取利益而已。
好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一点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都炙手可热,其程度绝不亚于当年毁坏之时。地方主政者不会无缘无故翻出这些东西的,其背后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考量,比如文化,步入经济,比如传统传承等等,就目前看起来,应该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笔者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建议暂息争议,让历史的东西交给历史去评判。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随着大陆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其所能带来的利益已经不单纯地是文化本身,争传统文化就是争取利益,修复城墙、争名人故里等等,不脱其窠臼。但重要的一点是,当事者要明白在传统文化层面,自己为什么要修复古文物,为什么争名人故里。
为什么呢?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让人不好回答。质疑的人说出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担忧,那就是城墙修复也好,名人故里也好,争来争去,那这一段历史能因为这些而复原吗?历史会因此重新修补起来了吗?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重要还是这些承载历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
乡野历史是口口相传的。笔者小时候,会问为什么这个村子叫廉庄?答曰因为廉颇在这里打过仗。为什么那个村子叫前屯后屯?答曰因为那里是屯兵的前营后营。为什么那个村子叫野庄?答曰因为人杀完了是一片野坟地。中国的北方,一个村子因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历史就鲜活起来。
地方有修志的传统,而志书又是记载一方风土人情的半官方档案。只是地方志书修到现在,唯独缺少了一个系统的地方史志观,或者说是有人因为某种原因在故意忽略这种史志观。因为当初拆毁和现在修复古城墙,以及名人故里争端,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系统的地方史志观的指导。
我们老家战国遗迹随风了无痕迹,但是野史犹存,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让一方百姓知一方事。城墙和名人所起的作用,也不过是正史和野史的载体而已,它们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舍本逐末。无论谁捧起家乡的县志,就能感觉到一种亲近,并且能把这种亲近感表述给子孙后代,就成了。
地方史志观,更多地是希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家乡的认同,你可以暂时抛开它,但你永远甩不掉它,因为每一个人降生的那一刻,就被打上家乡的烙印——父母不在了房子在,房子不在了野草在,野草不在了黄土在,黄土不在了心还在。故此,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争议,在笔者眼里,随它去罢了,后人自有评判,何须再用我多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