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后,政要扎堆,明星献唱,媒体云集,游人如织,场馆林立,一派热闹非凡的样子,真是羡煞不能亲临其境的人们。这是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并且是在中国,于是国民有机会近距离地来欣赏世博会——用不同的形式,取不同的角度。此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看,这就是世博会,这就是浦东,这就是上海,这就是中国。
热闹,至少目前国内大部分媒体关于世博会的报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就像我们第一次看西洋景一样,媒体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关于世博会的各种花边,还有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玩、怎么乐等等。这是媒体应该做的,但是回过味来感觉一下,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哦,原来媒体和上海世博会的接触也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作为受众很难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这里不是批评媒体报道方向出现问题了,而是说,对公众有极大影响力的媒体,其触觉不能止于展示和介绍,而应该发问。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当代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的地方,而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想要的绝不仅仅是西洋景这种浅层次的东西。媒体应该追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承办世博?为了世博需要付出哪些努力?世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世博之后我们的生活能否因此改变?现在世博会开幕了,我们更应该侧重的是后面三个问题,而不是现在这样走马观花看西洋景。
深层次的追问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让上海世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让国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西洋景,顺便促进上海以及周边省市的旅游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借此机会学习国外各方面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和学习探讨,以便于我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少走弯路。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次上海世博会发当成一个“取经”的契机,除了展示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想办法“洋为中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为中用”更应该是我国承办世博会的题中之义。这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要求我们问自己为什么要关注世博会,它现在和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问题很功利,但是很迫切。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关注世博止于表面,看过一遍人们也就没兴趣了,而深层次的挖掘其应有之义,则会吸引很多人长久地关注下去。而且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很内行地去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未来的社会发展却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亲身实践体验。
国内媒体关于世博会的报道,能深切地让我们感觉到,国人面对世界的自信心已经树立起来了,这和我们国家的强大是分不开的。但是其中隐含着的自满和浮躁情绪又让人忧虑,比如国内某些各省市自治区和行业,展示的心态大于学习交流,人家送上门的探讨机会一点都没有把握的意思。好在,世博会还有很长的时间才闭幕,笔者祝愿上海世博会能够圆满成功,并期望热闹之后就静下心来琢磨一下如何“洋为中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