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害怕着一边陪伴着,不如……

标签:
郑委老师家庭教育文化践行内观 |
分类: 家长如何学习类 |
周末,爱与幸福课程中心邀请郑委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我是谁负全责”的网络直播研修课。
“我是谁”是内观,在每一次真实的发生中,去看见自己,找到自己情绪的按钮。
“负全责”是力量,负全责不是划清责任,负全责不是找自己的问题,是一切的发生是我吸引而来。
“我是谁负全责”是通过自己的生命成长,有温暖、有力量,用感动、打动、行动、带动和智慧去化解生命中的一切问题。
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姜姜老师分享她践行“我是谁负全责”的体验和收获。
今天,我们把她的分享发布出来,和大家一起感受如何用“我是谁负全责”指引我们的人生。
正文
文
|姜姜老师
我是一名颐和老师,关于“我是谁负全责”,这些年,也一直在践行着。
当芳芳老师邀请我分享自己的践行时,我一口就答应了,我愿意把我的体验分享给大家。
因为我发现,当我们探索“我是谁”、愿意“负全责”的时候,所谓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曾经,我觉得自己是名老师,孩子有需要,我应该去陪着,这是我的责任。
我被这个“应该”捆绑着,也一直这么努力去做,并没有感受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起心动念。
前段时间,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这源于我和一个孩子的纠缠。
一开始,我和这个孩子相处得很好,孩子很喜欢我。他说我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给他温暖的人,我也很开心自己能给到他温暖。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面对这个孩子时,越来越抗拒。我开始试图通过逃避,通过外界的一些力量,让自己可以远离这个孩子,我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不难受了。
最后,我发现逃避根本无用,我也从未逃开。于是,我陷在了难受中。
那段日子,我会反复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和这个孩子纠缠?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那个被捆绑、被束缚的自己,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
·
·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仔细想了很久。
曾经,我也有需要别人陪伴的时刻,当时有人陪了我,让我很感激。
所以,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非常乐意去陪着他,并且后来,即使我很难受,也依旧“勇往直前”。
只是我带着自己的害怕、抗拒,又怎能真正陪伴到别人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双方开始痛苦,陷入纠缠,他越痛苦就越来找我,他越找我,我就越难受,我就越躲着他。
直到有一天,廖老师让孩子来和我表达。
我难受极了,可是当时那个环境已经不容许我逃了,我只能像个工具人一样,在那里听他和我的表达。
当他说到,这几天我对他的态度像是抛弃了他,他问我会抛弃他吗?
不管我的内心有多抗拒,我只能说不会,因为那一刻孩子的心是打开的,我不想伤他,他还说想让我当他姐姐,我说可以。
其实,在这之前他跟我提过两次,希望有一个我这样的姐姐,但我都没有回复他。
以前,我很希望当别人的姐姐去爱到他们,但是那时候我就是不想。
我内心有个声音“我不想,我害怕。”
那天,他跟我表达完后,中午又来找我,想我陪他聊天,想我陪他坐着,想我在他身边。
看到他的信息,我只有紧张,只有害怕,看着对话框弹出的信息,我好难受,我竟然连点进去的勇气都没有。
下午,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理我?你又抛弃我了。”
听到“抛弃”二字,我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转身就往办公室走。
这种纠缠真是让我烦透了。
我发现,当我没有真正去面对我的害怕时,这个问题就会一直都在,并且还会随着时间发酵,让我越来越难受。
这个时候,芳芳老师走进了我。
我很清楚,我需要面对我的问题,但是看真相,好像还是有点触摸不到,还好有芳芳老师带着我,帮我看到了一直隐藏在心里的那个真相。
我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这个孩子从我身上看到了我的美好,所以,他很依恋我,想从我这里要得更多。
我看似是个随和的人,可是能够走进我心里的一定是让我觉得安全的人,是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我一次次确认安全后,才会让对方走进我的心里。
而这个孩子就这么横冲直撞地,想要闯进我的心里,像个外来的“侵入者”,并且,我感觉他不仅要闯进来,还想从我这里索取什么,所以,当他越走进我,我越害怕。
我一直不知道我怕的是什么?
那天,在芳芳老师的帮助下,我看到了我一直在守护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我生命的全部,如果有人靠近,我会产生自我保护模式。为了保护这个东西,我还会竖起我的长矛,那个感觉要多决绝就有多决绝,颇有壮士断腕的感觉。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弟弟出生的那一刻,我就失去了安全感,我知道弟弟才是被家人期待的那一个。
在别人跟我开玩笑说,妈妈有了弟弟不要我的时候,我说我知道。随着之后事情的发生,我一次次确认了我的认为:我不被爸妈重视,弟弟才被重视。
于是,难过中,我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我跟自己玩,跟自己对话,我活在自己的梦里。
看着他们,我好想离他们很远,我感觉他们是一家三口,我是多余的那一个。
这个认知让我变成了这个家庭的旁观者,也让我难过了好久。
所以,我的内心一直守着我曾有过的东西(爸妈在弟弟出生之前,曾经给予我的爱),那是支撑我活下去的东西。当有人闯入,仿佛要跟我索要我仅有的这点东西的时候,我才会那么害怕。
我所拥有的“爸妈给我的爱”少的可怜,因为稀少,所以珍贵。我把它保存着、珍藏着,舍不得用,似乎只有珍藏起来,才不会消失,因为我会觉得用了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渐渐地,我活成了一座孤岛。
郑老师说,“爱像空气一样,需要流动,需要让爱流经我们的身体,接受爱,付出爱,让爱循环起来”,而我像个孩子一样,死死地抱住“爱”,怕它消失。
芳芳老师帮我看到这个真相时,我好喜悦,也很佩服她,因为看到这个点太难了。同时,芳芳老师帮我看到的真相,竟然与我小时候藏在心里的那个画面重合了,真的好神奇!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颐和给我安全感、陪伴着我,让我感受到不管我什么样,他们都是爱我的。
那天,我去找涛哥,找了很多颐和老师,跟他们表达了我心里的感恩。感恩他们愿意把我放在心里,愿意无条件地爱着我,是他们这份无私的爱,让我可以确定,自己不用那么小心地去珍藏那份美好,我值得被爱,我值得被美好相待,我也可以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
表达完后,我再次看到这个孩子,就没有了当时的逃避,反而能够和他坦然地说出自己生命的真相。
我告诉他,我没有那么好,我的状态也没有那么好,我现在不能陪伴他了。
他问我,怎么能帮助我。
我说,最好的帮助就是各自成长,当我们真正成长之后,才能真爱到对方、陪伴到对方。
郑老师说:颐和的老师其实是颐和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成长才是颐和的灵魂。老师成长得越好,孩子变化就越大。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在这里好好地当学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重新长大。
结语
网络上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庭教育书里教父母,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关键在陪伴的质量。
姜姜老师今天的分享告诉我们,陪伴孩子的过程,要不断地去探索“我是谁”。
就像姜姜老师所说,“如果带着害怕陪伴别人,是陪不好的。”
作为一个父母,陪伴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陪伴的同时去感受自己,只有回到自身,才有可能真正地陪伴到孩子,给孩子传递一份真爱和温暖。
姜姜老师刚开始要求自己“应该陪伴”,当她发现自己有害怕时,其实是孩子刺激出了她内在原有的害怕。
当她愿意去探索时,“害怕”就揭开了背后的真相,她也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和身边的人。
最后,姜姜老师跟孩子说,我也没有你看得那么好,我也需要去成长自己,孩子被感动了,问怎么能帮到姜姜老师。
每个孩子都喜欢真实的成人,当你真实的时候,你和他的心也就靠近了。
近期课程和活动推荐
课程公告 | 爱相遇•困境家庭网络研修
(第二期)
课程公告 |
爱与幸福•网络基础班【第六期】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1801138724@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09680464
- 联系方式 -
对外合作中心
咨询答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