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麻烦你!

标签:
郑委老师家庭教育文化践行焦虑 |
分类: 理解孩子内心类 |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中国文化里,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有志向。
大家不要觉得志向是多么宏大的目标,志向就是你的人生方向,更确切的说,志向就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有志向。
比如,我们常常在小学生的作文中,看到他们写的:
·
·
·
这些志向,是幼小孩子爱父母、爱他所爱的人的一个体现。
当然,你会发现,志向都是利他的。
随着孩子长大到青春期,他应该开始为自己寻找更加高远的志向。
寻找的过程中,志向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不变的是寻找志向的那颗心。
人生,时刻都要有一个特别坚定的志向,才不迷茫空虚,不无聊躺平,不混吃等死。
所以,人需常立志,不需立长志。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想要寻找志向的意愿,只能说明孩子的心思还在父母身上、在家庭中,在某个他爱的人身上。
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家人和孩子的互动过程。
孩子说出“妈妈,我怕麻烦你”时,也道出了,她当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能不麻烦妈妈,让妈妈满意。这就是他当下的“志”。
正文
从上上周姥姥去世了,我自责不能回去帮帮妈妈,一直气不顺,说话带刺,在自己的感受里出不来。
今晚郑老师的直播课彻底敲醒了我,我看到了我的自私,我想要自己感受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下面我记录了和女儿的一段对话:
女儿放学回到家:
妈妈,我今天中午吃完饭就特别不舒服,脸色不好看。
我:
怎么啦,是中午受凉了,还是吃的不好呢?
女儿:
不知道,反正下午一直不舒服,是真的,不是装的。
我:
妈妈相信你。
老公:
今晚啥也不做了,休息。
我:
对,没做完的作业不做了。我给老师请假,你比作业重要。
女儿:
只有计算还没做,其他作业在学校都做完了。不行,我要做完。
我抱了抱女儿,问她能吃饭吗?不行就先休息一下。
女儿:
我有个事,怕麻烦你。
我:
你说吧,妈妈就是让你来麻烦的,你不麻烦妈妈麻烦谁呀?
女儿:
真的?我嘴里没味,想吃水果,太凉能热一下吗?是不是会很麻烦?
我:
不麻烦。水果热了就熟了,味道就变了。热个奶喝可以吗?也是甜味的。
女儿:
也可以。
女儿喝了牛奶,就上床躺着看书休息了。
过了一会儿,女儿又说:
妈妈,我想办个事,怕你麻烦。
我:
不怕麻烦,只要妈妈现在能做的,一定会尽力去做。妈妈就是让你来麻烦的,刚才不是说过了吗?
女儿:
妈妈,我想吃方便面。
我:
当然可以啦,方便面油大你确定能吃得下吗?
女儿:
可以,真的饿了。
我去下面。
吃完一包还不够,女儿又说:
我吃完一包,还不够,可以再下一包吗?我可能吃不完,你会不会说我?
我:
以前会,现在不会了。吃不完明天接着吃,没事的。
刚好直播课,郑委老师说连线的孩子一直在取悦别人,心里只有别人。
【小编心语】
直播中,郑委老师问连线的孩子,如果她现在去上学,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事?
孩子说,最放心不下的是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
每个孩子最在意的都是父母,休学孩子即使人生失去了方向和意义,依然在为父母而活。
女儿:
妈妈,我也是这样,取悦你们。
幼儿园还好,上了小学前三年很痛苦,感觉一切都变了,怎么做你们都不满意,我的目标就像星星一样,看得见,却永远到不了。
我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想吃鸡蛋,你给我煮了,结果我不吃,你就说一堆。类似的事有好几次。
现在,有时候你做饭我不好好吃,还会说我,慢慢地我就不想麻烦你了。
此时,手机里正播着直播,郑委老师跟连线女孩子说:“你值得。”这句话突然敲醒了我。
我拉着女儿手说:
女儿,你值得的。
以前妈妈错了,妈妈是一个特别怕麻烦的人,我也觉得我自己不值得。
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早晨做饭都怕自己麻烦,没有想你能不能吃饱,能不能扛到中午?
妈妈现在开始改变了,妈妈不怕麻烦,妈妈就是让你来麻烦的。
你愿意麻烦妈妈,妈妈特别开心,说明你还信任妈妈。
女儿眼眶湿润,紧紧地抱着我说:
妈妈,你真的变了。
我又一次给自己按下了确认键,“我可以,我能行”,我和女儿的心越来越近了,这种爱的流动特别的美好,内心无比喜悦。
郑委老师讲到无目标痛苦和无志向随性的两类孩子时,我泪流满面,特别心疼女儿。
女儿时不时也会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她那么痛苦、那么无助,还那样的爱着父母。
今天女儿不舒服的事件,真的就是来考验我的。
我稳稳地接住了女儿的不舒服,发自内心地接纳她,发自内心跟女儿做了表达,感恩女儿让我又一次看见了我自己,跳出了自己的感受,找回了心,特别开心。
结语
文中的妈妈说,女儿在无目标痛苦和无志向随性的两种状态之间,其实是因为女儿志在父母,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妈妈满意。
爱与幸福接触了大量的家庭和孩子,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担心、焦虑、恐惧,而孩子对父母却是放心不下。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孩子感受到,妈妈不是真正的开心,或者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或者爸爸太辛苦……
当妈妈真正开心、父母真正发生改变后,孩子往往就走出家门,去寻找自己的志向,变得越来越积极阳光、自信上进。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好好思考一下,你在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让孩子放心、安心?
近期课程和活动推荐
课程公告 |
爱与幸福•网络基础班【第六期】
活动公告| 爱与幸福•公益答疑(3月)
课程公告 | 爱相遇•困境家庭网络研修
(第二期)
课程公告 | 我是谁•负全责 网络研修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1801138724@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09680464
- 联系方式 -
对外合作中心
咨询答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