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着的”准则“是什么?你行为的“标准”是什么?
文:郑委
文章题目的问题问的很突兀,使用的文字可能也不是很严谨,却是从前晚到今晨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的两句话,因为这是我和一个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对话中我问他的一个问题。昨天我在上海“爱上幸福吧”主办的“家国情怀——爱与幸福2018新年讲座”的开场也向所有的听众问出了这两个问题。
这个大学生真的陷入了困境,他好像对生活缺少热爱,也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他投入很大的热情,有很强的拖延症,说自己自暴自弃,很久没去上课了,作息很乱,晚上三点睡到中午十一点起,还没有起床的动力,吃饭也不规律,觉得自己每天都是在浑浑噩噩中渡过。
前一段时间我和他在微信上就交流过,我送给他一句话:“要么在欲望(目标)中独自狂奔,要么一滴水融入大海获取力量,这两条路都可以拯救当下陷入困境的你,而你却卡在了中间。”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么外在有一个特别想达到的目标从而产生动力和行动力,要么内在有爱的力量从而产生热情和热爱,这个孩子既没有外在特别想达到的目标,内心也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所以就陷入到了困境中无法自拔。
他说他的大学同学大多数的状态和他一样,都在”混“,他也很想”混“,可是他所学的专业比较特殊,很多作业都混不了,要求又特别的高,转专业又做不到,所以他很痛苦,从他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当下他生活的准则是想”混“——舒舒服服的学习和生活,对自己没有什么太多要求不想给自己太多压力,随波逐流。
我又问他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遵循一个大家都应该拥有的”标准“,你有这个标准吗?比如人要承担“责任”,他其实对承担责任也并不认同,我问他,如果不去承担责任的话,未来如何担当家庭的责任,妻子的责任和孩子的责任呢?他说人可以不结婚,不成家,不要孩子。他告诉我,他们九零后的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坐在他对面有些无力,想想也是,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生活包办和无休止的学习和目标中,没有承担过什么责任,责任对他们来讲可能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我问他,行为都应该有个“标准”的时候,他也摇摇头,我说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可以追求吗?他也是持否定的态度。
和孩子的谈话让我陷入了深思,我们每个人活着都应该遵循一个“准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当我们内在有这个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有行动和行动力,当然这个意义每个人都不同,每个阶段都在变化,有的人追求的意义背道而驰,有的人追求的意义顺势而为,人这一生不就是不断在寻求这个意义的过程吗?当一个人连这个意义都不去思考和付出行动的时候,那他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的行为,我们的行为要不要有一个标准呢?比如,夫妻两个人为什么会有矛盾和冲突,其实就是因为夫妻两个人都持有各自的标准,两套标准放在一起永远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孩子和父母之间为什么有矛盾和冲突呢?其实就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各自都持有各自的标准,两套标准不能融合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其实人和人之间,所有的矛盾和冲突不都是因为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来适应吗?
那么如果夫妻之间双方都遵循同一个标准来生活呢?如果亲子之间都遵循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标准来生活呢?如果人和人之间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来相处呢?这样的标准有没有啊?
当然有!只不过我们每个人扔不掉“我认为”,“我觉得”,“我想”,一个人陷入痛苦和矛盾中,都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而他的“自我”意识的来源是他曾经从小到大的经历和经验的沉淀,而这样的“我认为”不一定符合大众的“准则”和“标准”,用中国人的文化来说就是“我认为”并不符合“规律”,因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太多人抱着坚定的自我意志在生活,从来都不考虑我的自我意志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否符合规律呢?其实,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错误的“我认为”可能是一切矛盾和冲突的开始。
当我们没有活着的“准则”的时候我们就远离了意义,让我们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当我们有着错误的活着的“准则”的时候,我们一生就远离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当我们没有行为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远离了规律,我们的生活就陷入到了脚踩西瓜皮的窘态之中而不自知,当我们的行为的“标准”并不符合规律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陷入到不断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的矛盾冲突和痛苦之中。
你活着的“准则”是什么?你有吗?正确吗?
你行为的“标准”是什么?你有吗?正确吗?
真理永远存在,准则和标准永远都在,横亘在中间的鸿沟只是三个字”我认为“,破掉“我执”才能看到光明。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践行,当然践行要比学习重要的多得多。
一会儿要坐飞机去广东做三天的专题小研修,三天的专题小研修就以今天的文章的两个问题作为专题吧。2018年的第一天我在上海做了家国情怀的新年讲座,明天我在广东东莞开始第一次专题小研修,2018年是爱与幸福新的开始,其实也是我个人一个全新的开始,祝福大家2018新年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