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要加把劲了,要冲了
文:颐和的孩子 刘维纯(16岁)
郑委老师前言:今早想点评维纯这篇新西兰游学的感受给大家看的,等我读过两遍之后,我决定不点评一个字,大家用心感受这个16岁男孩此时的生命状态吧。而此刻的我感受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越来越好”,是啊,从维纯的文字中,我感受到这个生命一生都会生活在“越来越好”中,因为孩子有一颗温暖有爱的感性的心和一个懂得反思总结的理性的脑,我想我们颐和的孩子离开校园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时候,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呢?今天我知道了答案,评价的标准不是他的能力,知识和要去的大学,而是他们让我们放心,让我们这些陪伴他们成长的老师确定他一生都会走在“越来越好”的路上,也就是说,颐和送走的毕业生应该都具备“让自己越来越好的能力”。维纯这孩子各方面都很好,我总觉得他缺少点力量或者说他需要更有力量,而通过今天维纯的文字我感受到有股力量在他内心升腾了起来......
————————————————————
新西兰深度游学之旅,与其说是一次游学,倒不如把它说成是一次对国外生活的体验,以及把自己目标具象化的第一步。
11岁,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留学”这个词在我心中刚刚有了概念,逐渐萌发的一年。之后的五年里,一直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己觉得这五年虽然算得上是勤奋,但是真的没有倾尽自己的全力,也许是因为之前的目标还不够明确吧。这次算是打破了我五年来不紧不慢的前进的状态,忽然间一下子,那些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的国外留学生活,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真正发生在我眼前的事,而我,也有这个机会去体验。一个月内的经历可能谈不上很特别,但是对我来说它因为让自己未来的路清晰地呈现在了眼前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曾经听David叔叔讲过他早年间独自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我拿这次的经历和他的比,可能实在有点小巫见大巫。但那些他曾说过的感受,我也都感受到了,也许不是那么深刻,但是的确在我心里留下了那一种对留学的概念。曾经一次次的说着爱国,但在客在他乡,这种感觉真的格外强烈。上学路上,和住家爸爸的闲聊中,总是不经意的就会把正在聊得话题引到中国,和他讲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告诉他一些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科技技术和古老传承下来的文化,有时遇到连自己都不清楚的,在车上就会激动地打开手机谷歌。那种感觉是真的很想,很想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很强大,很厉害。爸爸有时候也会听的很入迷,频频点头,说这个有道理,那个有道理。有时也会告诉我们关于新西兰的各种文化,传统,和国家的种种。这种沟通让人觉得时间飞逝,每天上学路上三十分钟车程,几乎都是聊得不亦乐乎,很少有沉默不语的时候。
周末,偶尔会给家里做一顿中餐,自己做饭水平一般,但是在国外吃到一盘二流水平的西红柿炒鸡蛋,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格外的香。可能当家真的和你隔了一个大洋的时候,你才会想起家里的种种的好吧。无论多么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内心中还是会有着对自己的家的向往。这个月在新西兰,有时候就会想家,想在北京的家,也想在颐和的家。最后的表演,朗诵《少年中国说》的时候,我看到台下很多人都落泪了,当时自己的心里也心潮澎湃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很自豪,很骄傲。之前从来没有练过一遍的朗诵,体现出了比所有其他节目都震撼,都动人心弦的效果。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每一句都想用尽全身的力量去呐喊,去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住家爸爸那天晚上问我,那个朗诵讲了什么内容。我笑着和他说,那是我们很引以为傲,讲述了唯有少年可以振兴祖国的诗。他又笑着和我说,很有道理。
住家爸爸是个很随和的人,对事情都很讲道理,外国人很随便的就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以下是我的亲身经历:在那为数不多的和新西兰高中生上的几堂课上,老师每次提问,下面的每一位学生无不拼命举手,争先恐后的想要回答问题。这些年在中国上过那么多学校,没见过任何中国学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而且在新西兰,老师提的问题你第一眼看到觉得不是什么学术性上很难的题,但就是很难回答。随后新西兰学生就会特别轻松地说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听到之后,就会觉得原来真的答案如此简单就想出来了,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呢?不管是什么原因,到现在我依然没有想明白。
在国外,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禁被这里所打动。在新西兰生活的节奏非常舒缓。人们每天起的不算早,下班放学也不算晚。到哪里都很近,很多人都选择步行,而环绕整个城市的车程也仅仅半个小时多一点。一路上的风景也让人觉得怎么也看不腻,湛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地面上的草场贴的很近很近。学生走在路上也不用担心交通安全,因为司机都很悠闲,学校里的课程多种多样,木工,厨艺,各种体育运动,一天的生活非常精彩。下午回到家,享用一顿惬意的晚餐,一天的工作也已经完成,和妻子聊聊日常,陪孩子玩耍一番。学生们早早写完一天的作业,和兄弟姐妹,朋友,相约在户外打球。而每个家庭的生活好像也都很普通,早餐简简单单一片吐司,再给中午做个三明治。每天下班就是回到家陪家人。他们不喜欢在星期五有很长时间的活动,因为经过一周的工作周末想要回家休息。对于一个一生中大半时间都在北京这种繁忙都市的我来说,这种生活真的是梦想。
在学校的生活也是如此。“迷得ten四姑”的各种教学设施非常齐全,教室很个性化,不同于中国那一间间一模一样的宛如复制出来的教室,这里的每间教室都记录着不同课堂的精彩。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相融的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几维人对外国人都非常的友善,我们在校园里,认识了不少新西兰小哥哥小姐姐,和他们也很聊得来,经常的话题就是各自国家的区别。总之,这里的生活对我来说简直是找到了人间的乌托邦,虽然悠闲,但不懒散。这种生活方式是多年以来我一直想要的。扎实,稳定,但又不因缓慢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这里,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乡。回来之后,感觉自己充满了动力,特别想要努力把这些变成现实。
然而在追梦路上总要经历风雨吹打。在David叔叔给我们讲经历时,说过他自己刚刚到国外的时候,英语几乎听不懂。不禁让自己有些庆幸,特别特别,感谢我的徐红老师,交给我那么好的方法,拉着扯着我那么多年,总算让我出国后和别人沟通没有障碍。总是有人夸我英语好,一个月里我深深的感受到,真的把我夸过头了。我的英语不过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可能比之其他人,自己只是碰到了名师,走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才学到了今天这样。让我现在去考雅思,我也不能知道自己能够达到多少分,但是要努力的地方,肯定不是一点半点。在国外的这一个月,和别人交流的东西,无非都是些口语,而真正到了学术上的英语,自己深深地明白还差的很远。就像在国内,你和每个人都可以用嘴毫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但是每个人背后的文化水平,学术水平却是完全不一样。文科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所以自己想要毕业,还差的很远。
还有一点,在异国他乡,无论你有多么亲的亲人,朋友。无论他们可以帮助你多少,有很多事情,最终该是自己要承担的,终究是只有自己承担。出国在外,说到底还是孤身一人。吃住生活,无不全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次在新西兰,最后一周因为自己的饮食不注意,感冒的了一周。那一周里,身体时好时坏,又碰巧最后一周的晚会开始筹办,好多事情一下子等着我去做。有几天放学回到家,整个人感觉都被抽空了,瘫在床上一点力气都没有,晚饭也不吃,一觉睡到天黑,然后又强行逼自己起来再去做关于晚会的事情。那几天真的特别特别累,寄宿家庭对我非常关心,非常温暖。但是当自己躺在黑屋子里的床上的时候,感觉真的挺孤独的,自己一个人要面对这些事情。每天唯独只想休息,但是并没有什么办法,事情自己揽下来了,怎么样也要有始有终,做完.....
做好就不说了,因为晚会最后还有出了些差头,主要就是我自己不够认真。也许有些人觉得圆满,但是我自己并不满意。之后这样的事情我还要主动去承担,还要做的更好。
这趟旅程是令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收获的种种感动,和寄宿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结下的深厚的情感,新西兰工作站的每位家人给我们的温暖,同学之间的关心,照顾和帮助。或是有些在别人的眼中不太得体,不太得当的行为,在国外犯过的需要改正的错误,每一件小事情可能都会让我记忆深刻。而且,这次旅程让我一下子对未来变的清晰无比。未来的路确实一直存在,但是我从来都没有真正见过。这次忽然,它变的异常真实。前几天回到家之后,忽然内心有一股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动力,想要向前冲,想要特别特别努力了。之前一直在以悠闲的速度朝理想前进,但现在想要加把劲,开始冲了。这次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中国——新西兰的旅程,也是自己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的旅程。一次旅行证明了自己努力的很久,被很多人怀疑过的学习方法没有错,让自己看到了未来的路已经摆在眼前,让自己的那个目标从“我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成为了“我眼前摆着的现实”。犹如自己一直向往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现在忽然画中的风景真正出现在了自己眼前,那为什么不向着那一直向往的风景冲过去呢?
2017.12.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