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长盯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做不好
文:郑委
在东莞指导师何凡老师盛情“诱骗“下,退掉了本应该昨晚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票,推迟了一天回京,为东莞的学员做了一场专门的答疑会,现场来了160多名学员和非学员,持续三个小时的答疑会在大家时而欢笑,时而沉思,时而泪水中结束,我相信对于很多现场的学员和非学员来说,今夜应该无眠,他们一定会深入的思考些什么。而我也无眠,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半了,刚刚到达酒店,因为明天是早班飞机,我必须要连夜写好明天的博文。(对了,现在不叫博文了,我每天写的文章的首发平台改为我的微信公众号了)今天广东降温,现在的我坐在房间的台灯下昏黄的灯光并没有让我有温暖的感觉,想着刚才的答疑会是纯公益的,没有费用的,这已经记不清楚是我多少场不要费用的报告会和答疑会了,同时想想近七年来,除去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赶早班晚班飞机,我每天都雷打不动的坚持写文章在清晨发布供大家阅读,不知怎么的,可能是因为想家的缘故,有些心疼自己,同时也钦佩自己的奉献和坚持,突然感觉有些孤单和孤独。
还是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想想今天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吧?
刚才答疑会有家长问”总盯着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习还是不好怎么办?“我回答这位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被家长盯上的事情,孩子往往都做不好,即使做好了,也会以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快乐为代价。“ 大家想想自己,或者想想周围的家长和孩子,你可能会发现这个规律:往往孩子能够做好的事情都是家长不关注或者不盯着的,而父母总是盯着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往往怎么做都做不好,总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先想一个问题:家长为什么会盯着孩子呢?这其中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怕孩子做不好所以盯着孩子,第二个原因,想要孩子做好所以盯着孩子。
怕孩子做不好而总是盯着孩子的父母,他们内心中深深的藏一个”怕“字,这其实是父母消极心态的表现形式,中国古话所说的”怕什么来什么“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就是大家熟知的期待效应——你心里怕的事情往往都会出现。如果说的再明白一点,孩子的自信往往来源于父母积极心态认同和欣赏,内心充满”怕“的父母盯着孩子,孩子内心接受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怕我做不好是他们不相信我,不认同我“,当孩子认为最爱他的父母对自己不认同不相信的时候,他就会质疑自己或不认同不相信自己,从而自信出了问题,当孩子自信出了问题,事情怎么能够做的好呢?!
要孩子做好总是盯着孩子的父母,他们内心中深深藏着一个”要“字,这其实是父母想控制孩子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而达到父母预先设定的结果的表现形式,深入一点说,这样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喜怒哀乐而只关注孩子是否能够达到父母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和目标,孩子俨然已经成为完成父母欲望的工具。孩子内心的感觉是:"他们是不爱我的,不尊重我的,他们做得所有事情都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是我想要的,在这样不被尊重的情况下,我想要的也不要了!"这样的孩子要么用消极对抗来发泄”反正你们不爱我“的情绪,从而不努力不作为,要么直接和父母对抗来发泄”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的情绪,从而就不做就不好好做。不努力不作为的消极怠工心理和就是不做、不好好做的叛逆心理的孩子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好呢?!

作为父母不要总盯着孩子,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说”不盯着他更不好好学,更不好好干了“。看看这些”无知“的父母只会用二元思维来思考和行动,我有时候真的无语。不盯着孩子不代表不管孩子,管孩子不代表就是盯着孩子,想要真正的帮助孩子,要把盯着孩子和管孩子改变成信任孩子,心赏孩子,悦纳孩子,在此基础上给孩子切实可行、雪中送炭的帮助、给孩子更多合理化、可操作,有效果的建议,陪伴着孩子,让孩子自信和上进起来,陪着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当一件事情的经验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自然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父母解决了自身”怕“和”要“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总是盯孩子”的问题,当父母不总是盯着孩子而用爱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育不是盯着而是爱着,教育不是管着而是陪着,可悲的是,很多的父母根深蒂固的认为盯着管着就是爱着陪着。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努力爱非但不能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微信公众号名称:郑委老师(用公众号查找方法:手机微信添加朋友功能-查找微信公众账号-郑委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