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劳动号子成长的林区孩子

标签:
中国记忆林区劳动号子 |
分类: 历史 |
听着劳动号子成长的林区孩子
史义军
我家在鹤立住的时候,东边就是鹤立林业局的贮木场。那个贮木场没有传送带,靠的是木头架子的绞盘机归楞。用拖着两根辫子的有轨小电车来回运木材,偶尔也能看到工人用杠子抬木头装汽车、喊号子。
那时家里做饭取暖要花钱买木材,家里为了节省钱,家长就给我们一人做了一个小铁铲子,让我们放学后到贮木场扒树皮。有时要扒到黄菠萝树皮,妈妈就把里面的那层嫩皮扒下来用绳子吊在屋檐下晾干,我们要有个头疼脑热拉肚纸了,妈妈就煮水给我们喝,那水特别苦。长大后,知道黄菠萝树皮叫黄柏,是一味中药。
扒树皮是一种快乐的活儿,我有时和小伙伴儿一起去扒树皮,扒累了,可以坐在木头垛上看工人叔叔们像唱山歌似的喊号子。
可以说,我们是在劳动号子声中长大的。
林区的贮木场和山中的楞场是劳动号子最响亮的地方。
我的朋友《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李青松先生和《黑龙江林业报》记者傅刚先生,他们多次到过我的家乡,我也陪着他们到林场采过风。他们对林区劳动号子总结的最到位。
每逢节日演出,喊号子成了傅刚的保留节目。
听他激越高亢的号子声,勾起我很多回忆。
如:“哈腰挂吧”,“蹲腿哈腰”,“搂钩挂好”,“掌起腰来”,“往前走吧”;
到拐弯时,领唱者唱出:“前边慢着点”,“后边甩尾儿”,“两甩两拐”;
当上跳板时就唱出:“老哥几个”,“上了跳板”,“推住扒门儿”,“不要晃荡”,“多加小心”,之类半命令半嘱咐的歌词;
当抬起较粗、重的原木就唱出:“迈小步吧”,“搂住小辫儿”,这时大家会自然地由原来一拍一步的行进速度改为三拍一步。同时,为鼓动情绪和藐视困难领唱者接着唱出:“小吊个木头”、“不算个什么”、“振作精神”、“鼓起劲儿来”……。与此,领号者同他人开玩笑、逗趣,倾吐或表露思想情绪也常用“号子”。
林区“劳动号子”的曲调丰富,劳动作业内容不同曲调多有不同,即使劳动作业内容相同,其“劳动号子”也不尽是一个曲调。
当领号者唱完一节词谱时,间空一两拍,由众人接唱“了”字以补其空拍,致使号子声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例: (领)我说哥们儿都要个卯劲 (合)了了;
(领)来了我就来吧猛一个来呀 (合)吧了呀了 。
《磨骨头号》,此号别称“哈腰挂”。此种号子适用平地运搬、归楞、装火车等抬木作业时唱。
如: (领)哈腰的挂拉吧咳咳
蹲腿个哈腰 (合)嘿嘿嘿吆
(合)嘿嘿嘿嘿哟 咳咳(往)前走吧的,哟嘿
(领)不要个晃荡 哟咳 咳咳
(合)嘿
《拉鼻子号》,此号也称“拉鼻儿”。这种号子没有表达具体内容的词汇,而是通过一种强烈的呼号声统一步伐、指挥劳动。这一呼一应的呼号声,犹如火车、轮船鸣笛。人们常把“鸣笛”称做“拉鼻儿”,“拉鼻子号”由此而得名。
唱《拉鼻子号》的劳动形式、使用工具和人数与《哈腰挂号》完全相同,但它的呼号形式和节拍规律则与《哈腰挂号》不同。《哈腰挂号》是一领众合,一呼一应交替;而《拉鼻子号》则是将8个人分为2个声部,间隔一拍依次轮唱。其中虽也有领号,但很少单独出现。这个领号者(即指挥者)除在劳动开始、结束或中途遇到问题时喊出几句表达具体内容的语言之外(如“挺腰”、“甩尾儿”、“哈腰儿”),都是随一个声部参加合唱的。《拉鼻子号》在步伐上没有变化,始终是一拍一步地向前行进。 它不像《哈腰挂号》那样容易,即:一个人领号,众人应合就行,而是需要大家一起连续合唱,如此只有那些老抬木手能唱齐。
(后四人)哈
咳
咳
哈哈
咳加拉
哈
咳
咳
哈哈
咳加拉
哈哈
咳吆
咳吆
哈
哈
哈
咳加拉
咳加拉
咳
咳
哈哈咳
咳加拉
咳加拉
哈哈
哈咳
哈哈
咳加拉
咳加拉
咳哈哈
咳吆
哈吆
咳
咳
哈哈
咳加拉
哈
咳
咳
哈哈咳
哈哈
咳
咳
咳加拉哈
哈
咳加拉
咳加拉
《拽大绳号》,此号或称“大绳号”。适合楞场、贮木场装车、归楞等运木劳动时呼号。因为运木劳动工具主要是大绳。这种号子在领唱时不拽,合唱时大家一齐拽绳,木头就随号声被大绳兜得向前横向滚动。
《拽大绳号》分为“两把绳号”和“一把绳号”,根据用力的大小和运行情况随时变换并交替呼号。在通常情况下,每兜一根木头都是从慢速的“两把绳号”开始,中间转为快速的“一把绳号”,最后又用慢速的“两把绳号“结束,工人称它为“三节号”。
例: (领) 拽打住了吧 (合)
喽大头上一号 啊 嘞 喽
猛劲拽呀
啊嘞 喽
还得个少来点儿
啊 嘞 喽这就上来啦 啊嘞
啊嘞
当木头上了“爬杠”以后,就走向了正轨呼号,在这平稳的“爬杠”上,木头可以连续不停地向前滚动,需要用较快的速度把它一直拽到接近车顶的地方。
这一段也正是进入高潮的阶段,因此需要改用速度较快的“一把绳号”进行。
(领) 哪齐拽拽
(合)哼哈嘞 拽达个齐达来 哼哈嘞 哼哈嘞
在快要到达目的地同时,需把号子暂停下来(木头掩住,劳动动作也停止了),一方面为妥善地安放好木头的位置做些准备,另一方面高潮过后大家需要得到一个短时间的休息,最后需要用较慢或中速把木头拽到车顶适当的地方上去。所以又改用了《两把绳号》。
(领) 喽拽拉个上达来 喽拽起来吧
(合) 啊嘞
前不久,兴隆林业局副局长苗元庆来到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谈到了劳动号子,说劳动号子在林区已经很少能听到了,这都是早年间的事了,现在都是机械化装运木材了,要听就得找老人表演了。
唉,那动听的号子声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已经变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