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莉莉ll
史莉莉ll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06
  • 关注人气:8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平黄土洼村拦马墙遗址断代考

(2009-08-07 23:05:41)
标签:

历史

黄土

墙体

万历

俺答

昌平

文化

分类: 历史

    《京郊日报》5月28日发表《昌平农民发现“拦马墙”遗址》消息,读后有点感想。《京郊日报》消息稿文字并不长,现全文录入如下:

    本报讯(通讯员杨燕华)日前,昌平区农民马全文在流村镇黄土洼村东山脚下,发现一段古代军事工程——拦马墙。“虽然当地流传着拦马墙的故事,但墙体具体位置一直没人找到。”马全文说,墙体北起黄土洼东山脚下,南至西梁黄岩根,高6米、宽10米,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原本近千米的拦马墙现在只剩不到百米。

   据当地村民讲,北宋年间,杨六郎和草寇王百万在此交战,杨六郎点燃拦马墙挡住王百万退路,当时一片火海,致使王百万全军覆没。拦马墙发现当天,马全文整理了文字材料上报区文物部门。经区文物部门鉴定,确认拦马墙为古代遗迹,和北面的长峪城及高楼长城同属古代军事防御工事

    也许专业使然,笔者对此墙建于何年,是谁所建很感兴趣。

    7月上旬,我和昌平文史爱好者杨国庆两次到黄土洼和长峪城实地调查。经调查感到消息稿中有些问题没有说清楚,一些描述与实际也稍有出入,一是东侧仅存的坍塌墙体底宽约15米,我量过长峪城城墙坍塌部分的基础宽度和黄土洼这段墙基础的宽度基本一致;二是墙体走向与隘口呈45度斜势,消息稿中没有提及这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建呢?据当地村民讲,长峪城内沟壑纵横,汇水面积较大,如果与河道垂直方向建墙,墙体承受洪水的压力必然加大。这种不与沟口两侧山岭呈垂直方向建墙,正是当年设计者的聪明之处,虽然墙体长了约100多米左右,工程量也加大了,但利于泄洪。西侧当年应该还建有水门。

    此段墙的内外墙体均为条石白灰膏砌筑,中间为白灰浆拌碎石填充,也附和明朝建城的规制。上世纪村民平整土地和修建公路时将西侧长约800多米的墙体全部拆毁,石料垒了坝阶。在大块的条石上至今还沾有当年砌筑时的灰膏。

   有人认为这段墙体应是宋代所建,我认为不可能。尽管有杨六郎点燃拦马墙的传说,但在现有墙体中也未发现燃烧过的痕迹和碳化物,另外点燃城墙“当时一片火海,致使王百万全军覆没”一说也太过荒诞。还有人说上世纪在平整这片土地时发现过宋代的大钱,这也不奇怪,这里距宋朝边界不过一、二百公里,互市贸易还是有可能的,加之宋朝文化比较发达,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辽朝具有一定的影响也附和社会发展规律,即使在辽朝管辖范围内发现宋朝遗物也是很正常的。

整个辽朝大部分时间与北宋同期,早在北宋之前,后晋高祖石敬瑭就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至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间、保定及山西宁武一线以北地区,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十六州”划给了契丹。

    契丹主耶律德光于公元937年称辽太祖后,在公元938年把当时的幽州升为南京,又称作“燕京”。后周太祖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赵匡胤才代周称帝,定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国号宋。另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及于流沙,北至胪驹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今河北拒马河),幅员万里。”

   北宋建政要比辽朝晚20多年,那时宋辽疆域已基本划定,可以说北宋早期的势力范围一直也没有达到今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查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52幅图和《辽宋时期图说》:“北以雁门(关山在山西代县北)、白沟(水道流经河北雄县、霸县北天津市区)接辽境”也可证实这一点。

   北宋王朝曾多次向北用兵,但都不是辽朝的对手。女真族兴起建立金朝后,占了“燕云十六州”中不少州县。为了取回“燕京”,北宋王朝只好以岁输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又输“燕京代岁钱”一百万缗,才从金人手中“买”来了一座被掠夺一空的燕京空城。直到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于燕云十六州中不少守将对宋朝的自动“降附”,才算是暂时把石敬瑭所割让的十六州收归宋王朝所有。不过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统一”,时隔4年,即1127年,金兵就把北宋给灭了,何况燕云十六州更不用说早就沦于金人之手了。如果说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朝的势力曾到达过长峪城,那时杨延昭早就死了109年了,何来消灭“王百万”的故事。(笔者注: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杨延昭条记载:杨延昭,杨业第六子。死亡时间为公元1014年)

    传说终归是传说,它不是历史,但有一点历史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可以无限放大也可以缩小的,甚至可以集体遗忘。记忆放大后就变成了传说,经后人不断附会,就越来越神奇,细节似乎越来越无可挑剔。把明代的建筑说成是宋朝的建筑,把后来发生的事情记在老祖宗头上的事在中国历史上还少吗?在北京周边拦马墙的遗迹很多,如黄土岭关口外的拦马墙遗迹,大岭寨东山长城外的拦马墙,青山岭大口子西山坡拦马墙等。有人认为拦马墙是戚继光所建,也是他独创的战术手段之一,因为除了蓟州之外在长城沿边很少有拦马墙的遗迹。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墩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从昌平黄土洼拦马墙的建筑形式及使用的材料来看,该墙和长峪城应属于同一个时期,修建时间应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和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之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恰是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的时间。在《昌平县志》大事记部分有几段记载也是有力的证据: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俺答军进攻天寿山东山口,明军迎战,因调度无方溃败。俺答军乘势出东山口杀奔昌平城东门,驻松园明军突然杀出,俺答军向西逃窜,欲出白羊口时遇守军抵抗后,回杀追兵,明军无备,兵马溃败,死伤千余人。俺答军恐松园有伏兵,逃出古北口。

    这次俺答军是自古北口进入京城周边的,明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次事件对明朝震动很大。当年冬十一月,明朝就将易州、昌平州、通州作为京畿三辅,置经略大臣。可见昌平的军事地位有多么重要。此后明朝不断加强长城各口防御工事的建设。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负责昌平等三镇练兵事。万历元年(1573年),增蓟镇昌平敌台二百座。万历四年(1573)年三月修蓟州、昌平镇边墙,万历九年(1581年)三月完工。

    消息稿中昌平区文物部门的鉴定是对的:“拦马墙为古代遗迹,和北面的长峪城及高楼长城同属古代军事防御工事”。黄土洼这段拦马墙的军事意义可以说是拦截自白羊沟外窜的敌军。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昌平区黄土洼拦马墙应为明朝所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