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教学重难点】
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识文言文
1.导入课题
这节课,咱们穿越历史,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
你知道他姓什么吗?预设:司马
“司马”这个姓氏有两个字,这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预设: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我们以前学习了《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复姓。
2.
谈到司马光,你一定会想到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预设:司马光砸缸)请你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记录这个故事的。
预习了课文,有没有发现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课文很短、比较难读等
预设2:有点难懂
教师小结: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板贴),《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读好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一)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后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我。
3.
预设学生都读正确了。瓮的后鼻音读到位了,这个多音字还读正确了。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没”读mo的呢?
是呀,看来读文言文可以根据意思选择读音。
没:mei 没有,不曾。
mo 漫过,高过。
足跌没水中,把这个字放到句子中,我们知道这里指的是?水把人淹没了。
一起读第一句。
第二句,谁来试试?向他这样读一读第二句。
4.
5.
(二)读好停顿
要读好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读好词句间的停顿很关键。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在停顿的地方标上停顿符号。
2.你标对了吗?对照大屏幕,校对一下。如果需要修改,自己进改一改。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4.
5.
6.
同学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会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6.
预设:人物之后停顿
是的,读文言文,我们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现在请你读一读,选择停顿合适的句子,画上。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走进了这个故事。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三、多种方法,读懂故事
是的,我们有学习古诗的经验,在第二单元,我们还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些方法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机板贴: 借助注释 借助插图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自学:默读课文,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文言文读成现代文。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标记。
共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依据标点符号,我把这篇课文分成了七个分句。
学习“群儿戏于庭,
班内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庭”表示庭院呢?注释直接告诉我们了。戏是什么意思?哦,你是通过组词来理解文言文,好方法。
板贴:组词
用上组词法一起说说这一处的意思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学习“一儿登瓮,
“瓮”是什么意思呢?口小肚大的陶器。你见过吗??插图直接画出来了
“登”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换一个词(爬),看来换一个词语也能理解文言文。
板贴:换词
一个小孩爬上水瓮。
学习“足跌没水中”
足可以换成“脚”,跌可以组词跌倒,没可以组词淹没。脚没有站稳,掉进了瓮里,被水淹没了。
学习“众皆弃去,
众组词众人,皆的意思是?全,都。弃解释成抛弃,文言文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就说“跑走了”。众人指的是所有人吗?
其他小孩子都跑掉了
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持就是“拿”,拿石头是持石,拿笔我们可以说成“持笔”,击就是“砸”,破就是砸破。
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
学习“水迸”“儿得活”
一起说
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刚才我们运用了多种方法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这个故事。故事开始时,群儿......
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众儿......,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水迸......这是故事的结果。这篇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把故事写清楚了。
四、对比阅读,感悟人物品质
1.同学们,你还记得当同伴不小心跌落水中时,其他孩子和司马光分别是怎么做的吗?请你到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说说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其他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叫,有的吓跑了……司马光则不慌不乱,快速向瓮跑去,观察后思考了一下,拿起石头向瓮用力砸去。
2.同学们,面对当时的情形,除了砸破瓮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救人呢?
预设:找根树枝,让落水孩子抓住树枝,把他拉上来;找大人来解救;爬上缸,用手拉出来……
3.
你知道吗?小孩子在溺水过程发展十分迅速,往往4~6分钟就会导致死亡,所以对溺水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当落水的小孩子生命危在旦夕时,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
当其他小吓得跑走时,同样是小孩子的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
追问:这样的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贴: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
小结:对比其他孩子和司马光的表现,我们读出司马光指板书(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读出他身上的美好品质。
呈现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讲好这个中国经典故事,就能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
请生说。
五 推荐阅读
司马光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他后来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课文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课后,可以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关于司马光的其他故事。
六 背诵课文
同学们,咱们读着、讲着,就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对吧?
课文你会背了吗?试一试。背的时候也要注意停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