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2022-11-23 15:28:12)
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教学重难点】

 

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识文言文

1.导入课题

这节课,咱们穿越历史,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

  出示课题:司马光  学生齐读课题

你知道他姓什么吗?预设:司马

“司马”这个姓氏有两个字,这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预设: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我们以前学习了《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复姓。

 

2. 初识文言文

谈到司马光,你一定会想到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预设:司马光砸缸)请你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记录这个故事的。

预习了课文,有没有发现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课文很短、比较难读等

预设2:有点难懂

教师小结: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板贴),《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好它。

二、读好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一)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后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我。

 

3.  指名读。谁来读第一句?(课件)

预设学生都读正确了。瓮的后鼻音读到位了,这个多音字还读正确了。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没”读mo的呢?

是呀,看来读文言文可以根据意思选择读音。

没:mei 没有,不曾。

mo 漫过,高过。

足跌没水中,把这个字放到句子中,我们知道这里指的是?把人淹没了。

一起读第一句。

第二句,谁来试试?向他这样读一读第二句。

4.  同桌互读。有了他们的范读和提醒,相信你能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他都读对了,可以夸夸他,如果读错了,请你给他纠纠错。开始吧!

5.  全班一起读。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全班一起读。

(二)读好停顿

要读好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读好词句间的停顿很关键。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在停顿的地方标上停顿符号。

2.你标对了吗?对照大屏幕,校对一下。如果需要修改,自己进改一改。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现在跟老师读课文,读好停顿的地方。注意:认真听,再跟读,不抢读。

4.  跟读完整的一句。准备好。

5.  自己练。你会读了吗?现在自己练一练。

6.  看出来了,读得越来越自信了。一起来。

同学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会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6.  你发现了吗?我们刚才在哪些地方稍稍停顿了?

预设:人物之后停顿

是的,读文言文,我们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现在请你读一读,选择停顿合适的句子,画上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走进了这个故事。怎样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三、多种方法,读懂故事

是的,我们有学习古诗的经验,在第二单元,我们还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些方法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机板贴: 借助注释 借助插图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自学:默读课文,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文言文读成现代文。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标记。

共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依据标点符号,我把这篇课文分成了七个分句。

学习“群儿戏于庭,

 

班内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庭”表示庭院呢?注释直接告诉我们了。戏是什么意思?哦,你是通过组词来理解文言文,好方法。

板贴:组词

用上组词法一起说说这一处的意思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学习“一儿登瓮,

“瓮”是什么意思呢?口小肚大的陶器。你见过吗??插图直接画出来了

“登”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换一个词(爬),看来换一个词语也能理解文言文。

板贴:换词

一个小孩爬上水瓮。

 

学习足跌没水中

足可以换成“脚”,跌可以组词跌倒,没可以组词淹没。脚没有站稳,掉进了瓮里,被水淹没了。

 

 

学习“众皆弃去,

众组词众人,皆的意思是?全,都。弃解释成抛弃,文言文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就说“跑走了”。众人指的是所有人吗?

其他小孩子都跑掉了

 

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持就是“拿”,拿石头是持石,拿笔我们可以说成“持笔”,击就是“砸”,破就是砸破。

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

 

学习水迸儿得活

 

一起说

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刚才我们运用了多种方法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这个故事。故事开始时,群儿......

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众儿......,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水迸......这是故事的结果。这篇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把故事写清楚了。

 

四、对比阅读,感悟人物品质

 

1.同学们,你还记得当同伴不小心跌落水中时,其他孩子和司马光分别是怎么做的吗?请你到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说说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其他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叫,有的吓跑了……司马光则不慌不乱,快速向瓮跑去,观察后思考了一下,拿起石头向瓮用力砸去。

 

2.同学们,面对当时的情形,除了砸破瓮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救人呢?

 

预设:找根树枝,让落水孩子抓住树枝,把他拉上来;找大人来解救;爬上缸,用手拉出来……

 

3. 引导学生比较:是你们想的办法好,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呢?说说理由。

 

你知道吗?小孩子在溺水过程发展十分迅速,往往4~6分钟就会导致死亡,所以对溺水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当落水的小孩子生命危在旦夕时,年仅七岁的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

 

当其他小吓得跑走时,同样是小孩子的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

 

追问:这样的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贴: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

 

小结:对比其他孩子和司马光的表现,我们读出司马光指板书(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读出他身上的美好品质。

 

呈现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讲好这个中国经典故事,就能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

请生说。

 

推荐阅读

司马光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他后来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课文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课后,可以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关于司马光的其他故事。

背诵课文

同学们,咱们读着、讲着,就把这个故事记在了心里,对吧?

课文你会背了吗?试一试。背的时候也要注意停顿的地方。

 

 

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24 司马光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沉着冷静 聪明机智

 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11.22“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