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泾川教研--语文

(2022-06-20 19:15:39)

泾川教研--语文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李青青

课时2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和相关习俗,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进入新课

1.温故知新,进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引入新课。

板书:传统节日

2.复习生字(开火车)

3.进入新课  — 中国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比较浅。尽管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一些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春节”,知习俗

1.初识春节,了解习俗。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春节)

2)了解春节的由来:为什么叫春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

3)了解春节习俗: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

课件出示: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2.理解词语,感受“春节”。

指导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合作读。

3)“人欢笑”。

想一想:春节时,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呢?和同桌说一说。(相机出示课件)

说一说“人欢笑”的意思。

3.小结: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都会一起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从春节入手,让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里春节的活动,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补充春节的其他活动,如拜年、除夕守岁、给压岁钱,既丰富了春节的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端午”,归纳学法

1.初识“端午”,了解习俗。

1)你还知道哪个传统节日呢?(2)读课文,想一想:人们会怎样过端午节呢?

课件出示: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3)同桌之间练读,结合自己的见闻说一说对端午节的印象。

2.理解词语,品读“端午”。

3)学生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赛龙舟是端午节特有的习俗,端午节赛龙舟真是热闹非凡!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粽子的图片)

6)指名读,同桌互读、评价,读出对端午节的喜爱。语调要上扬、欢快。

7)小结:端午节,赛龙舟,真热闹!粽子艾叶满院香!

结合资料,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师生合作,指导填表。

课件出示:

节日名称

风俗习惯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 指导朗读,试背课文。

总结: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

3.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归纳小结。

4. 小结: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每个节日的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时间来过的,只有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

 

5.补充资料,开阔眼界。

课件出示:

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1)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加深课堂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只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传说和习俗?课后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落实写字教学的目标。练习写字是对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一种锻炼,是眼、脑、手并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技巧。从不会到会,需靠人引路或自己探索;从会到熟,必须经过反复的书写训练。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风俗习惯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

看花灯

清明节

扫墓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七夕节

乞巧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敬老、赏菊、登高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