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团队赛研--语文组

(2022-06-17 08:59:40)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跳水》教学设计

平阳县水头镇第二小学  陈叶子

 

文本分析:

《跳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部杰出的作品,主要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清新简练,人物描写细致入微。

本单元主题是“思维的火花”,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第二部分写了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第三部分写了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这一危急情况,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危险。

课文在情节上安排巧妙。一方面写猴子“放肆”的行为,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孩子的心情不断变化,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虽然故事涉及人物较多,但主次有别,环环相扣,扣人心弦。故事以跳水为题目,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了关键人物——船长。充分体现出他的反应敏捷,语气坚定和非凡勇气。书中还配了孩子在横木上行走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认识帆船的构造,并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想象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画面。

 

学情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在三年级伊始,主要以形象思维能力训练为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一种图文转换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从五年级上册开始,主要以抽象思维能力训练为主。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是一个学生思维品质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五年级学生,已有过一些形象思维训练。而五上开始抽象思维训练,现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是有序列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作业,会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放肆”“龇牙咧嘴”。

2.关注人物和事件,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通过辩论,寻找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感受水手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4.能推测船长思维,说出船长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辩论,寻找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感受水手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2.能推测船长思维,说出船长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测预学成果

1.导入新课,读课题。

2.检测预学,出示作业单。

1)字词认读检测:放肆 桅杆 吓唬 龇牙咧嘴 瞄准

2)指导书写难字:

3)认识帆船构造,填写词语

 

(二)借助方法,梳理故事线索

1.自读第一自然。

1)寻找主要人物。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水手拿猴子取乐。

小结:用一句话说清楚人物之间的事情,就可以概括出起因了。

2.默读课文,借助方法,梳理经过与结果,完成课后题。

1)出示课后题。

2)生交流讨论,对比答案,梳理经过,结果。

3.根据图示,以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试讲故事,。

小结:一环扣着一环,这就是小说。这篇小说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作者只做了两件事。

   

    (三)分组讨论,寻找情节推手

1.过渡语:作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造险情,这个险情是怎么来的呢?

2.开展学习任务一。

团队赛研--语文组 

 

 

 

 

 

1)出示学习任务一。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写下看法。

3)交流汇报。

观点一:是猴子让孩子走进了险境。

依据:

猴子忽然跳到它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小结:是猴子气孩子,它先是摘下他的帽子,再用牙齿咬爪子撕,还撕得更凶了。扭着身子,龇牙咧嘴,这样逗孩子,把他推向了险境。

观点二:是水手让孩子走进了险境。

依据: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人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相机提问:这群水手在笑些什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孩子,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观点三:是孩子让自己走进了险境。

依据: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孩子却气红了脸。

孩子气极了。

小结:一开始孩子很开心,因为猴子拿了他的帽子,孩子丢了帽子,就等于丢了他的面子,所以逐渐失去了理智。

3.梳理人物关系,引导发现,找出“罪魁祸首”。这群水手既笑了猴子,又笑了孩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探究方法,推测思维过程

1.感受情况危急。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险情。

3)联系实际,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2.过渡语: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船长出现了,他是来做一件事的,就是化解险情。

    3.关注船长的动作,语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船长的办法。

4.开展学习活动二。

团队赛研--语文组 

 

 

 

 

 

 

 

1)出示学习活动二。

2)交流汇报

预设1:不赞同。说出其他办法。交流讨论办法的可行性。

预设2:赞同。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小结:船长就是这样思考的。当时风平浪静,船上又有许多水手,跳水是当时再好不过的办法了!

 

   (五)拓展延伸,从阅读到写作

1.过渡:作者就是这样制造了一个险情,用情节塑造了一个英雄化解了险情。这都是因为人物的头脑里闪现着思维的火花。

2.结语:同学们,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还不止一个险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他们的思维,联读剧本改编的《半截蜡烛》。找一找作者怎样制造险情,化解险情的。

3.读中学写。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写《神奇的探险之旅》,就是让你们写写险情,通过思维化解险情的。


团队赛研--语文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