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赛研-美术

教 研 主 题 |
参加人员 |
各组教师 |
课题 |
上课时间 |
活动地点 |
主 持 |
专家 |
备注 |
“三有 (有序、有趣、有效,掌声、笑声、辩论声) 高效
课堂 |
全 体 体 艺 组 教 师
|
韩小君 陈微微 卢海卫 苏旭娟 |
《火车托卡塔》 |
第5周 |
报 告 厅
|
郑 书 完 |
|
1.上课时间周二(3.15)上午第一节,第二节集中报告厅进行有ppt的集体阐述。 2.开课教师提前一周将课题上报教科室(663366) 3.活动结束三天内上交教案、课件、反思和评课相关材料私发给我。 |
谢作培 郑书完 周云杰 李东东 |
《篮球:高低运球的动作方法》
|
第5周 |
||||||
尤婉儿 张娟娟 张莉莉 邵雪纯 |
《活字印刷术》
|
第5周 |
||||||
专家讲座 |
第5周 |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是水头二小团队赛研美术组团队。我们有博学多才的尤婉儿老师,知性理智的张莉莉老师,认真细致的邵雪纯老师,还有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的我。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人上课,多人支援”,这次的团队赛研,让我们分工更明确,收获更丰硕。
此次我们选择的主题是“基于培养文化理解素养的美术课堂”,我们探索的是“综合.探索”领域,所选择的课例是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我是研究缘起环节的负责人,下面由我来讲讲团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准备。
一、主题产生的缘由(为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向,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其中文化理解指的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具有文化理解素养的人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接触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的文明,形成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进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主题的内涵(是什么)
选定了主题,我们就开展了对主题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课标对综合探索领域的目标定位,这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综合探索领域课标认为:“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直接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显然知识灌输是很难形成文化理解的,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构建知识,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形成态度。为此,我们基于莫里斯.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探索,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因而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认知的具身性,教学的情境性,课堂模式要从“离身”说教式,转向“具身”体验式,引导学生通过具身认知有效获取文化信息,发展文化理解素养。
三、主题的研究(怎么做)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以《活字印刷》为课例进行研究,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方寸之间,印刻古今,本课以瑞安木活字印刷为例,通过说、写、刻、印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木活字印刷的相关知识,触摸历史的温度,揭开中国汉字印刷起源的什么面纱,感受工匠精神。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木活字印刷的相关知识,作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形成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进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用刀刻字模难度较大,所以本课用泥条做泥模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印刷的过程。在第一次的集体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以此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是在第一次磨课之后,我们发现奥运的视频导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忙着操作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静心来感受和发现活字印刷的美和其文化内涵,课后采访学生的感受时,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搓泥条很好玩,我们设想中的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没有达成。于是,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次集体备课,为了更好的感受木活字印刷,我们这次用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魔术表演的方式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了做体验印反字的过程改为让学生直接自己动手制作并印刷。但是发现导入环节的单独设计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存在不足,原因有二:1.请两个助手上来印制,坐在下面的学生看不到,无法体验活字印刷的印制过程。2.在后面体验“活”和在视频欣赏中,又存在印制的过程,是反复的重复教学内容。
在第三次集体探讨中,我们从温州和活字印刷的渊源说起,让学生感受原来活字印刷就在我们身边,鼓励学生做活字印刷的传承人,最后用高楼的活字印刷村视频引发学生课后亲自去走访活字印刷村的欲望。
为了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教学时,我们力求做到呈现情境化,交流趣味化,评价多元化,和学生一起变魔术,印刷课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多元支招,设置“排序印刷过程”,“视频欣赏”和“探究活字”“认识反字”“制作泥活字”等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与学生多元互动,小组之间、群体之内多重对话,让学生乐于探索。评价紧扣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学生不仅有兴趣,还收获成就感。如果每一次的探究都能珍而视之,知而行之,潜心研之,何愁学生不爱上美术学习,何愁学生不爱中国文化,核心素养就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了。
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扎实开展探究活动,突破“提升文化理解素养”教学难点,是选定这个主题的原因。家乡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起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从家乡和学校的生活开始,让我们重视起来,教研路上且行且思,携手共进。

磨课堂----
年级 |
三年级 |
课题 |
第13课《活字印刷》 |
学科 |
美术 |
教材简析 |
“活字印刷”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本课内容选择活字印刷,成为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最好的学习资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传承和创新”上去欣赏、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字印刷的方法与步骤图、手工泥活字印刷的制作步骤则给学生采用泥活字印刷的体验创作以启示。本课的教学既要注重文化性,也要注重技术性,如何较好的结合这两点,是本课的重点。 |
学情分析 |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活字印刷和泥塑类的课程充满兴趣,又因刚接触泥塑,会对泥塑的创作投入过分的热情,这会大大延长后期的制作时间。如何在整堂课程中控制好学生的情绪,不要让他们太过于兴奋的同时,又要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本次开课的班级属于整体水平不错但难于管教的班级,所以在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动员,既要有赏又要有罚,明确上课纪律。另外,三年级学生对于泥条的制作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开课前要对学生的合作组合方式进行调整,将好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进行组合,以对教学呈现有一个整体的时间上和效果上的把控。 |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中国活字印刷的历史、制作方法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欣赏与体验等活动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难点:应用活字印刷进行创作表现。 |
|
教学课时 |
1课时 |
教学准备 |
1、学生 |
2、教师:教学用课件、微视频、陶泥、刻刀、墨水、字模等 |
|
教学过程 |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4个木块(“活”“字”“印”“刷”)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木块能做什么吗?这可不是普通的木块,它的发明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2.现场印制 接下来,老师要变一个小魔术,我需要1位小助理上来帮我,谁愿意? 将少量油墨倒入碟内,笔刷清沾墨水 用沾有墨的笔刷往活字印刷版上均匀刷墨; 轻轻铺上宣纸,不能随意移动; 用拓板压印纸张,之后将宣纸平缓揭起 。 看,老师的魔术完成了,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的这个魔术运用了什么技术吗? 3.了解温州和活字印刷的渊源,创设情境 活字印刷和我们温州还有不浅的渊源呢。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了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字体大小不一,有个色字被倒置,经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是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活字印刷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温州人,我们更有责任将活字印刷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4.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活字印刷的传承人吧。看看谁能成为最优秀的传承人。 板书:活字印刷 二、自主探究,了解活字印刷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活字印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丰富的知识和内涵等着我们去探寻。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教科书第30页至33页的图片与文字,完成作业单(附1)。 2. 发明者 印刷过程(请学生上来排板书:步骤:刻字模、排版、印刷、揭起) 三、探究“活”在何处 1.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活字印刷的知识,你对题目《活字印刷》中的哪个字最感兴趣。那它到底“活”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分发了字模,请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将四个字组合成词语,并排列在印框内。 2.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活”法 提问:哪个小组已经率先排列出来了?你们组排出的是什么词? 提问:老师分给每个小组都是同样的字,大家却能组合出不同的词语来,现在你知道活字印刷“活”在哪里了吗? 3.小结 在活字发明之前,如果要印一页纸,会用一块板,把所有的文字刻下来,这样的印刷方式叫做“雕版印刷”。而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单个字模经过灵活排列,就能组合成不同的排版。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有什么优点?(提高字模的使用效率) 四、认识“反”字 1、研究字模,认识特点 在刚才的排版过程中,大家有发现这些字模上的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字有什么不同吗? 2、探究原理 选一选:哪个字模是反字? 探究原因:为什么字模上的字要“反”字了呢? 3、 小结 所以制作字模的关键在于制作“反字”(板书:反字) 4、如何做“反”字 那么该如何制作反字呢?老师已经帮大家把字印出来了,大家发现这个纸和平时的有什么不同吗?(半透明) 老师想让同学们借助这张纸,制作出“反”字,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同桌讨论一下。 5、视频示范 来看看老师都用了什么方法。 五、实践体验,制作泥活字 布置任务:同桌两人合作,选择合适的方法,制作一个泥活字模小组合作,将组内的4个字组合成成语,并派2个代表到印刷区进行印制。 六、组合印刷,交流展示 完成的小组将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最佳传承小组评选活动。 自评:哪个组想先自荐一下自己组的作品 他评:你们认为哪组的作品是你心目中的最佳作品,为什么? 一、 总结拓展 在两千年前,历史文物证明了我们温州和活字印刷的渊源,如今,温州和活字印刷的关系更是紧密,在温州高楼镇东源村,仍然有一批人坚持使用活字印刷技术,这是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第14代传人。同学们有空可以去现场去看看这伟大而又古老的技术。 |
教后反思 |
|
评效果---
大家好,我是张莉莉。下面就尤婉儿老师执教的《活字印刷》一课谈谈我的看法。
“活字印刷”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本课内容选择活字印刷,成为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最好的学习资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传承和创新”去欣赏、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字印刷的方法与步骤图、手工泥活字印刷的制作步骤则给学生采用泥活字印刷的体验创作以启示。
这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此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级学生:1、三年级的学生,正开始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规范和习惯已基本养成。2、对于四大发明,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但毕竟离这些历史和学生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并不清楚这些发明在世界中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印刷术是文明之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尤婉儿老师执教的《活字印刷》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听后感受颇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立足中国优秀文化,展望文化传承
尤婉儿老师通过给学生“变魔术”,现场展示印刷过程,无论是印刷道具,还是整个操作过程,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印刷术的神奇魅力,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逐步认知古老的印刷术文化。同时通过图片揭示活字印刷与温州的渊源,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了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字体大小不一,有个色字被倒置,经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是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环境,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活字印刷历史与文化。尤婉儿老师通过设计导学单,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以及活字印刷的优点,和活字印刷的步骤等问题。本节课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学生在引导中逐步体会到活字印刷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创设传统文化情景,实现情境助学
通过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始环节,以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的身份带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活字印刷术的学习情境中,为本节课主题开展做足了准备。尤婉儿老师为这节课准备了非常专业的教具以及学具,在揭题环节,学生看到老师展示传统印刷术的过程,纷纷感到好奇,在看到题目揭起之后,不约而同发出惊叹之声,说明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活字印刷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看到专业的学具,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探寻“刻字模”的秘密。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模来寻找问题答案。
三、巧设实践步骤,传承文化创新
在字模的制作关键环节,尤婉儿老师精心准备了微课视频,展示泥条做泥字模版的方法表现活字印刷的原理,通过巧妙的借助工具,创新制作字模的过程,实现制作“反”字的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作业步骤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尤婉儿老师对于整节课细节部分的深入研究,也充分体现教师对于学生操作水平的把握能力。
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整合学习目标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体验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看-学-做-评”式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展示评价等学习活动。初步了解中国活字印刷的历史、制作方法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际动手实践尝试用泥条法做泥字模版的方法表现活字印刷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婉儿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注重先学后教,学以致用。欣赏与体验等活动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多维度整合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教育变成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努力形成学生内在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有的困惑和遗憾都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源泉。就尤婉儿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我来谈谈我的思考:在课前准备环节,尤婉儿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以及专业的教具与学具,但是学生课前对于活字印刷术的了解知之甚少,如果在课前安排学生开展一定范围的调研活动与实地考察,可以丰富学生背景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在寻求课堂设置的问题答案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刻。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尤婉儿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的教学用语。课堂表现沉着冷静,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这些都足以证明尤婉儿老师对于这堂课准备的很充分。学生在整堂课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这堂课是一节新课标下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尤婉儿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一些浅陋的想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font face="宋体">活字印刷> 文案整理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团队赛研的一员,这次我负责的是整理文案的部分。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我们团队的赛研过程。
一.
1.
2.
3.
4.
5.
6.
二.
1.
2.
3.
三.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