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9卷(四)原文译注
(2013-04-02 10:05: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9卷(四)
审己
【原文】
【译文】
注解:审己
四曰: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故,事。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当,合;同,等也。困于不知其故也。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走,归。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
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以,用也。故子路掩雉而复释之。所得者小,
不欲天物,故释之也。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子列子,贤人,体道者,请问其射所以中于关尹
喜。关尹喜师老子也。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
子曰:“未可。”弗知射所以中者未可语。退而习之三年,又请。习,学也。又复请问
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知射心
平体正然后能中,自求诸己,不求诸人,故曰“知之”。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守求诸己,不求诸人,勿失也。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
肖也,亦皆有以。求诸己则存,求诸人则亡。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
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反,还也。
以为非岑鼎,故还也。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齐侯使人告鲁
君,言柳下季以为是岑鼎,请因受之也。疑鲁君欺之,而信柳下季。鲁君请于柳下季。欲令柳
下季证之为岑鼎。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犹言赂以其所欲之岑鼎。《新序·节
士》篇作“君之欲以为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亦有国于此,言己有此信以为
国也。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韩非·说林下》“岑鼎”作“谗鼎”,又属之乐正子春。若是两事,则各是一鼎,名各不同,否则
传者互异,岑与谗声通转耳。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新序》作“可谓守信矣”。非独
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论语》云:“非信不立。”柳下季有信,故能存鲁君之
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亡,出奔。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
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不自知为何故而亡。果亦竟也。竟为何
等故亡哉?○案:《史记·孝武本纪》索隐云:“《风俗通》齐湣王臣有公玉冉,音语录反。”又引
《三辅决录》云:“杜陵有玉氏,音肃。”“今读公玉与《决录》音同”。卢云:“案‘丹’与‘冉’
字形相近,实一人。”《贾谊书》所载虢君事略与此同。注“亦竟也”,李本作“一竟也”。公玉
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
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湣王不自知其所为亡之故,愚惑之甚也,
故曰“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过,谓不忠也。湣王愚惑,阿顺而说之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越王授,勾践五世
之孙。其弟欲杀王之四子,而以己代为之后也。○案:勾践五世孙则王翳也,为太子诸咎所弑,见《纪
年》,与此略相合。前《贵生》篇有王子搜,疑一人。注“其弟”二字旧缺,案文义增。恶其三人
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非犹咎也。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
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
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愚既愚也,其惑固亦甚也,故曰“亦不知所以亡”。○正
文“亦不知”下,李本有“其”字。注首疑有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