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19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19 16:35:37)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19卷(三)

上德
【原文】
    三曰: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载,爱恶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见先德後武也。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晋献公为丽姬远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丽姬谓太子曰:“往昔君梦见姜氏。”太子祠而膳于公,丽姬易之。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诛太子。太子不肯自释,曰:“君非丽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剑死。公子夷吾自屈奔梁。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过卫,卫文公无礼焉。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闻贤主不穷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於郑。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晋患也;行义於郑,而见说於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於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於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於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於墨者矣,求贤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於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於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胜於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於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

【译文】
    治理天下和国家,莫过于用德,莫过于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政治。用德用义,那么四海的广大,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华山的高大,会稽山的险峻,都不能阻挡,阖庐的教化,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称王的人,他们的道德布满天地之间,充满四海之内,东西南北,一直到达日月所能照耀刊的地方。他们的道德象天一样覆盖万物,象地一样承载万物,无论对喜爱的还是厌恶的,都不藏匿其道德。他们恬淡质朴,处事公正,小民们也都随之公正,小民与王一起公正处事,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叫做顺应了天性。王的教化改变了小民的面貌和习俗,小民自己却不知道受了教化,这就叫做顺应了人情。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严刑厚赏,这是衰落社会的政治。

    三苗不归服,禹请求攻打它,舜说,“用德政就可以了。”实行德政三年,三苗就归服了。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通晓了德教的实质,那么孟门、太行山都算不得险峻了。所以说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车传递命令还快。”周代的朝堂把金属乐器和器物摆在后边,这是用来表示先行德教后用武力啊。舜大概就是这样做的吧,他不轻易动用武力的精神流传到周代了。

    晋献公为了丽姬的缘故而疏远了太子。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丽姬对太子说:“前几天夜里君主梦见了姜氏。”太子就祭祀姜氏,并把食品奉献给献公,丽姬用毒食替换了膳食。献公要吃膳食,丽姬说:“膳食从远处进来的,请让人先尝尝。”让人尝,人死了,让狗吃,狗死了。所以要杀死太子。太子不肯为自己申辩,说;“君主如果没有丽姬,睡觉就不安稳,吃饭就不香甜。”于是就用剑自杀了。公子夷吾从屈邑逃到粱国。公子重耳从蒲城逃到翟。离开翟,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相待。经过五鹿,到了齐国,正赶上齐桓公死了.又离开齐国到了曹国,曹共公想看看他紧紧相连的肋骨,就让他脱了衣服去捕池里的鱼。离开曹国,经过宋国,宋襄公以礼相待。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劝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永远困厄。现在晋公子随行的人,都是贤德之人。您不以礼相待,不如杀了他。”郑国君主不听从他的劝告。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很不敬。离开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把他进回晋国。重耳即位以后,发兵攻打郑国,索取被瞻。被瞻对郑国君主说:“不如把我交给晋国。”郑国君主说:“这是我的过错。”被瞻说;“杀死我从而使国家免于灾难,我愿意这样做。”被瞻到了晋国军队里,晋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锅喊遭:“三军的兵士都听我说:从今以后,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将被煮死。”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军队,让被瞻回到了郑国。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晋国的祸患;他在郑国按义
的原则行事,因而受到了晋文公的喜欢。所以义带来的利益太大了。

    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剖分开璜玉作为符信,与他约定说:“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楚王死了,大臣们攻打吴起,在停丧的地方动起了兵器,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国收回食邑,不能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徐弱劝阻他说:“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那么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对阳城君没有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不可以。”孟胜说;“不对。我对于阳城君来说,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寻求严师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贤友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良臣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为此而死,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从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啊!我将把钜子的职务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于是贤德的人,哪里用得若担心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呢?”徐弱说:“象先生您说的这样,那我请求先死以便扫清道路。”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孟胜于是就派两个人把钜子的职务传给田襄子。孟胜死了,学生们为他殉死的有一百八十人。那两个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绐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国为孟胜殉死,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于已把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终于返回去为孟胜殉死。墨家认为不听从自己的钜子的话就是不知墨家之义。严刑厚赏,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地步。现在社会上谈到治理天下国家,大都认为要用严刑厚赏,这就是古代所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

注解:上德

三曰:

为天下及国,为,治也。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劝,

善也。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

不能亢矣;太华之高,西岳也。会稽之险,山名,在吴郡。不能障矣;障,防也。阖

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孙、吴,吴起、孙武也。吴王阖庐之将也,兵法五千言

是也。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回,通。澹乎四海,澹,之也。○注疑未是。刘本作

“泊也”,亦是妄改,或是“安也”,与“憺”义同。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

载,爱思不臧,臧,匮也。○“思”旧作“恶”,校云“‘恶’一作‘思’”,今从旧校改。臧

之训匮,未知何出。虚素以公,素,质也。恶其质以奉公,王之实也。○注“恶”疑当作“虚”,

“王”疑当作“正”。小民皆之,皆公己也。○“己”亦疑是“正”之误。其之敌而不知其

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得犹知也。此之谓顺情。

情,性也。顺其天性也。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身没于前,名明于后世。

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利民之化行满天下。而民不识。识,知也。尧时民不知尧德,以

季世视之则睹也。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三苗,远国,在豫章之彭蠡也。舜曰:“以德可也。”行

德三年而三苗服。○孙云:“李善注《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行德’作‘修德’。”孔

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孟门,太行之险也。太行塞

在河内野王之北上党关也。○注“之险也”疑是“皆险地”。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

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作乐,金镈在后,故曰“先德后武”。舜其

犹此乎!○旧校云:“‘此’一作‘上’。”其臧武通于周矣。

晋献公为丽姬远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丽姬谓太子曰:“往昔君梦见姜氏。”太子祠而膳于公,姜氏,申生母也。膳,胙

之也。○注“之”字疑衍。丽姬易之。易犹毒也。○梁仲子疑是“易以毒也”。汪本改作“置也”,

义不足。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太子自曲沃归膳,故曰“所由

远”。姬施酖于酒,置毒于肉,故先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诛太子。

太子不肯自释,释,理也。曰:“君非丽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剑死。○

案《传》云“缢于新城”。公子夷吾自屈奔梁。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过卫,卫

文公无礼焉;文公名毁,宣公庶子顽烝宣姜而生之。无礼,不礼重耳也。过五鹿如齐,齐桓

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共公名襄,昭公之子。○此与

《淮南·人间训》同。《黄氏日抄》云“恐无此理”。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襄公名兹

父,桓公御说之子。之郑,郑文公不敬,文公名捷,郑厉公之子。被瞻谏曰:“臣闻贤

主不穷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

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慢,易,不敬也。《传》曰:“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

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则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

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还。’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廉

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

也。其将由晋公子重耳乎?天将与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推此言之,不得为

慢之也。○注本《左传》。“虽然”下“则”字衍。“廉而俭”,《传》作“广而俭”,无“重耳”

二字。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入,晋纳也。○注当云“纳之晋也”。晋既定,兴师攻

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

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

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于其君,忠于其君者将烹。”

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且被瞻忠于其君,而君免于晋患也;行义于郑,

而见说于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博,大也。

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巨子孟胜,二人学墨道者也,为阳城君所善。○《庄

子·天下》释文引向秀云:“墨家号其道理成者为巨子,若儒家之硕儒。”此注非。下云“我将属巨

子于宋之田襄子”,亦以名归之,而使其弟子皆从之受学也。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

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

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

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

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

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

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义,道;继,续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我,谓孟胜也。属,托也。田襄子,贤

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田襄子亦墨者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

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二人,孟胜之弟子也。

传,送也。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句上当有“二人”

二字。“以”犹“已”也。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

矣。”不听,○旧本作“当听”,非,今改正。遂反死之。反死孟胜于荆。墨者以为不听

巨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

若客也。○义未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