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谈走饭,并非不尊重她的洒脱——4月,悄然走进余秀华的灵异世界-----作者:莫寒

(2012-04-26 11:37:37)
标签:

余秀华

江南

《情书》

给我一双高跟鞋

我们去北方

杂谈

分类: 鱼儿搁浅

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83697

 

 

 

不谈走饭,并非不尊重她的洒脱——4月,悄然

走进余秀华的灵异世界

 

 

    在这个略显单调的四月,我显然没有驾驭好内心深处那群荒芜的泡泡,它们渴望被乍起的夏风舔吻并点破那根麻木已久的神经。作为一名读者,首先我以为可以轻松抑制自身的这些隐性的顽疾,至少在接受走饭诗歌过程中应当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爱怜,而并非从另一个点上去抽离它的可行性。对于时代本身而言,一个人的悄然离去和悄然落地同样的微不足道,如果他一无所有或者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话。走饭她只是一个孩子,她用灵性调皮了她短暂的人生,好比有人用冗长灌输着他的质感一样。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生命的痕迹中看见希望和柔美的光芒,因为我们的爱,绝非仅仅停留在一枚孤独的枝桠之上,它需要夏日,需要阳光,需要人间的宽容和隐忍。以上抒情算是承上启下吧,尽管它不能巧妙的把注意力引到今天我要突出的主人公——余秀华身上。
   将走饭和余秀华的诗放到一起,我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慰和感动。它们(诗歌)都存在着美丽的灵异性和开阔性,区别在于,走饭在通往灵异的自我空间中有所保留,她用一种慵懒的方式把自己搁浅,她害怕往前。而余秀华所释放出来的灵异则不仅仅局限于灵异,她更为注重内心深处的铺垫和深造,这种对比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两个生命个体价值体系的差异化,以及她们对诗歌和生命所持有的两种不同主张。如果你曾经有过爱,有过青年时代,那么你完全不必把自己包裹起来,完全可以蹲下来听听余秀华对自己人生的一次轻唱,也许这样可以让你想起什么,也许什么都不能。
   很明显,余秀华的诗真正意义上触动我们神经的不仅仅是那种灵异,更多的是灵异世界中的开阔性和包容性。
  《跪向这样的人生,一腔热情为谁媚》,当读到这样的标题,你是否会有一种迫切解构当下女性价值观的冲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很想知道余秀华属于哪种女性心理类型,因为这无疑是走进她诗歌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大的方向来分,中国女性不是传统就是现代。然而这样的分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就拿走饭和余秀华来说,她们同属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在思想上存在着诸多想通的地方,比如对待事物的敏锐性和先觉性;但她们又存在致命的区别,读走饭的诗,会一种疼痛感,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小侄女,充满个性和灵气,又有些捉摸不透的冷艳。读余秀华的诗,你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崇敬感,这股崇敬感主要来自于诗歌的隐忍和开阔性,每当她把读者带向一个深渊,又会原地折返,并呈现出一种灵魂深处的成熟美。需要一场病痛,我才能腾出时间/不露痕迹地想一想你/不动声色地伤悲和欢喜/秋,就这样深了/沉鱼落雁,收割后的田野有红透了的情缘/等你打马前来。整个基调虽然忧伤,但不灰暗,它是一种压抑着的希望,抒发了一个年轻女子对现实情缘的企盼之情。
    再来看看下面这段:我们在世俗里远离,握不暖一句诺言/夜晚,在你的小城更加模棱两可/只有点一茎红烛,我才配给你写信/用小毫,写小思念/在生命的大痛上,独舞成痴。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这出自一个年轻女子的口吻,而且具有淡淡的浪漫主义气息。它透露出潜在的自卑情绪,无论对于身体还是心灵,都带有冷色调,这一段在诗意的呈现上较为干涩和直接,与前面铺就的主题产生了些许冲突。这种冲突为诗歌整体基调布上一层薄薄的雾状。
   我还是怕一用力,点穿了生活的苦/我怕一个矫情,回不到最初/红柿子在风里,计算跌落的日子/它的甜会砸醒土地/不会砸着我。这几句可谓把余秀华质朴、沉稳的一面暴露无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秀华是矛盾着的个体,她在渴望浪漫主义的同时,内心深处又无法回避现实主义的炙烤。现实生活的坚硬和苦楚给了她难以言状的压抑和空茫。从而也就有了如此充满惆怅感的句子:它的甜会砸醒土地/不会砸着我。
   随着余秀华情感的不断递增,她的诗句也发生着线性裂变,在这种裂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主观情绪过重的问题。关于这个弊端,她本人或许并不这样认为,而作为读者,我们必须清晰的意识到这种主观情绪的尺度将是丈量一首诗歌通往成功的主要坐标。《给我一双高跟鞋》当中,似乎有过此类不足。而《在你的名字里独白》中,她很快又将这种不足加以弥补,推进中她开始不再那么用力,像是找到一把克制情绪的钥匙,轻巧地把自己掩藏起来,完成了举重若轻的华丽转身:我把火山埋在海水的蓝里,等你平安穿过/我在许多人身上没有找到家/亦,你来的时候,我的门锁青苔密布/亲爱的,你要把钥匙捏出潮汐/让一尾鱼在春天里复活。
   《亦,我们去北方》,我当它是余秀华这组诗歌的高潮部分,她把很多理想性的东西全都放在了这里,包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对唯美爱情的向往。余秀华通过“北方”来释放内心深处的能量,她就像一名爱情路上的义士,义无反顾的迈出了北上的征程,尽管这些都是她内心里的一种希冀,但它为余秀华实现爱情凤凰涅槃的浪漫之旅开辟了道路:亦,我们需要用辽阔来喂养生命/就算来生,我投落它处/能嗅到你食指上的烟味,便不孤独/我要在那样的长风里狂奔,把江南的玫瑰/刺成药,暖你双足。余秀华在这一首中实现了思想突破,不仅将小我的爱恋赋予了浓郁的大地色彩,同时也开凿出一种人生的苍凉和厚度。这就是余秀华诗歌灵异世界最为迷人的地方。
   高亢之后,《情书》中明显暴露出余秀华的极度落寞。这封《情书》实际上是她用来祭奠爱恋的遗书。它比谁都清楚,现实的爱情难以抚平肉体的阵痛,而那种来自身体的疼痛,唯有通过隐忍来抵制。总体来说,余秀华结尾部分营造出来的孤独和无望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诗歌的主题基调,也基本符合她本人的情感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给妈妈
后一篇:空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