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仲一的考古情怀

(2013-07-30 10:06:40)

 

2013年07月29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9日第481期 作者:付建 浏览: 24 我要评论 字号:

【核心提示】袁仲一致力于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工作,在秦俑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他被学者尊称为“秦俑之父”。

http://www.csstoday.net/UploadFiles/xueshuzixun/2013/7/201307290940590365.jpg

袁仲一,江苏铜山县人,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现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俑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1964年,袁仲一开始在陕西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1974年以来,他致力于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工作,著有《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秦代陶文》、《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秦代陶文》被评为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正是因为在秦俑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他被学者尊称为“秦俑之父”。

步入考古之旅

1956年,袁仲一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0年,又被录取为该校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史学家吴泽和束世澂,学习古文字和历史文献。在华东师范大学期间是袁仲一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历史文献,思考着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种种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他的座右铭。在“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他毅然告别了繁华的上海,来到了西安。

在秦俑考古的岁月里,袁仲一思考的不单是田野发掘和考古研究,还有秦始皇陵的保护问题。首先是土遗址干裂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掘,土遗址的干裂早已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袁仲一从实际做起,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其次是文物颜色的残迹处理问题。陶俑彩绘出土后,颜色很快就脱落,有些问题更为复杂。很多陶俑经过水浸、火烧的破坏,颜色本身就不存在,作为发掘与保护人员,应不断探索、创新,解决秦俑颜色还原与反贴的问题。最后是细小遗迹的保护问题。细小遗迹是指细小的、容易损坏的文物。比如做箭囊用的麻布,出土时已经碳化。细小遗迹要想办法保护,使其保存时间更长久,这需要全面思考,从小处着手才能做得更好。

致力于秦陵发掘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点之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袁仲一从踏上陕西的土地伊始,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袁仲一的田野发掘是从唐墓开始的。他发掘过龟形墓志和有农耕图壁画的唐墓,也曾经写过关于墓志的文章。自19747月开始从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袁仲一主持了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的发掘工作。在其记忆里,袁仲一对自己在秦俑的岁月如数家珍。一号坑的第一次发掘时间是从1974年到1984年,第二次发掘是从1986年到1987年,1988年到1989年开始发掘三号坑,1991年又将目光从三号坑转向二号坑。发掘二号坑是从基础工作入手的,如去除表层浮土等,在1994年才开始整体发掘。

在考古发掘方面,他坚持现场发掘、保护与研究相结合,并把多媒体现代化技术运用到考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从发掘到报告出版,袁仲一用了17年时间,他系统地研究古代车辆的制作,对铜车马3000多个零部件更是熟记于心,清楚地知道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制作方法。1999年,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被评为全国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授予的第一个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

袁仲一与刘钰合著的《秦文字类编》利用出土的秦文,依据实物质地的不同分为四类,即金文、陶文、简牍、刻石,分门别类对每一时期出土的文字进行对比,寻找出文字发展的规律。《秦文字通假集释》是袁仲一与刘钰合著的另一著作,汇集了前人研究成果,对通假字的读音、字义作出注释,并利用先秦及汉代等时期的金石简牍和古文献资料,补充了有关通假字的例证,以求释读更准确、更合理。

传播考古经验

袁仲一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学术研究中尤为严谨。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期间,他对入馆新人的教育注重循序渐进,甚至是手把手地引导,希望他们成为秦俑馆的栋梁之材。他把学问之道总结为“宽题窄做”和“窄题宽做”两个方面。

“宽题窄做”,即要求研究者全面地掌握考古资料,广泛地掌握文献资料,两者结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深入剖析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得出独到的有新意的见解。他结合《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通过实例讲解做学问的方法。很多问题看似简单,但从秦陵的地理环境、秦始皇陵封土、陪葬坑等多处细节入手,结合文献记载,考证秦陵及陪葬坑等相关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

“窄题宽做”,要求研究者全面地梳理考古资料,了解考古出土器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在历史演变的框架下,器物产生、发展及衰退的历史脉络,分别与横向和纵向的其他器物进行对比,展开论述并得出新的结论。《秦文字类编》的写作就是依靠收集不同时期的同一个字在竹简、金文、陶文的演变情况,寻找客观规律,利用横纵对比的“十字”交叉法进行的研究。

袁仲一对于将民俗、考古、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三者不能盲目地一一对应,要注意时空的动态关系。”民俗文化是动态的,而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是静态的,文献的作者在书写作品时,会受认知与历史环境等的局限,不可能过多地关注历史发展上事物自身变化的情况,会有所偏差;而对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如果忽视其历史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用纯静态的观点去“完全套用”是非常危险的。

如今,袁仲一虽已退休,但他仍不时地到考古工地介绍经验、指导发掘、交流讨论,他用这种方式持续着自己对考古的钟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