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陕西师大的全国人文学者
(2010-09-23 18:01:59)
标签:
杂谈 |
黄新亚四川成都人,一九五○年生,一九六八年在北京中学毕业后赴陕北插队务农、青海做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四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就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从一九八○年起先后在青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语言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涉及历史学、文学、文化学等领域,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国文化史概论·长安文化》、《千年古都西安》、《三秦文化》《司马迁评传》、《丝绸之路巡礼》、《丝路文化·沙漠卷》、《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三国人才对话录》等书及学术论文多篇,并承担多部电影、电视剧编剧,因对三国谋略的独到研究,多次赴日本或给来中国旅行的日本企业家讲授《中国智谋》等课程。请读片断:群体意识的由来中国智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任何以个人命名的人生智慧,都不可能脱离民族整体心理结构和精神力量。叙述具有民族文化意义的中国人生智慧,自然不会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一切历史尽管是人们创造的历史,却永远不曾脱离它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孕育中华文明的温床,是今日中国版图上那一望无垠的黄土地。相对于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活动的巴比伦人,在尼罗河畔活动的埃及人,在恒河与印度河流域活动的古印度人,古代的中国人并非那么贴近黄河与长江。不过,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又十分明显,尤其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系统,集中于黄河穿越的黄土地上,将这样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华文明概括为黄土文明,比过去习惯所说的黄河文明,更符合实际。历史地理不家已经证明,黄土地的由来是自然风力运动的结果,亿万年的西北季风将亚洲内陆的表土“吹”到今日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一带,受秦岭山脉的阻挡,风力减弱,尘土落下,积成厚厚的黄土层。黄河从黄士高原奔流而下,又将黄土以泥沙形式输送至中下游地区,于是,相对于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有一个最为宽广的地域。我们可以举出埃及文明区,实际在尼罗河第一瀑布(今阿斯旺附近)下游,其中被称作“下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加上被称为“上埃及”的1000多公里长的狭窄河谷平原,宜于发展农业的地域不超过4万平方公里。其周围或为浩瀚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或为古代人望洋兴叹的地中海,为此这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宜于农耕的区域限于底格里斯—— 幼发拉底河谷的几万平方公里冲击平原,其东的扎格罗斯山脉与伊朗高原,其西的叙利亚沙漠限制了这一文明区域的拓展。如果加上今日叙利亚、黎巴嫩沿海的“肥沃新月带”,较埃及文明区稍大,但格局终究有限。印度文明源起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和莫恒达罗周围 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以后又扩展至恒河流域与德干高原,但是喜马拉雅山与帕米尔高原长期限制了印度人北下 的欲望。
期待“讲堂”系列之
讲座学者学术著作展
之
辛德勇教授
辛德勇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古文献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国务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及兼事地理学史研究。著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黄河史话》、《未亥斋读书记》(文集)等。
辛德勇教授著,本书于1991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分上下篇,上篇西京四十六条,下篇东都十三条,都是用札记的形式,考订前人留下来的问题,其中或则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缺,或则纠正前人以至今人的失误。
自1988年起,辛德勇教授协助导师史念海先生,负责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学术季刊的组织和编辑事务,担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另辛德勇教授翻译学术著作《历史地理学方法论》(连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989各期)。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辛德勇教授著的《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是代表了目前历史交通地理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之一。
辛德勇教授是《中国史研究》的主编
《黄河史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不断滋育着中华文明,但历史上因河水泛滥,决溢频繁,也曾给两岸民众造成了灾难。本书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叙述了我们的祖先认识和开发、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适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是一本通俗读物。
辛德勇教授师从史念海、黄永年,在历史地理和版本学方面都很活跃。这本书写的是他淘书的事情和他淘来的书,看着那些珍惜的古书真令人神往。
这是一部在赏鉴古籍珍本、善本书的基础上撰写的文化随笔作品,对整理古籍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作用。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九卷,民族、交通、历史地理)
本册为民族交通卷,收论文21篇,分别对古代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中国同外国的交通、贸易以及历史上中国的一些边镜州郡等作了专题考察论述。
本书以中国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中国地理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研究。
在历史经济地理领域,着重探讨了战国时期北方重要水利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的创始人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问题。在历史军事地理领域,主要考证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和军事设施的地理问题,其中包括魏国西长城的走向、闾左的身份与其地域来源的关系、巨鹿之战与刘邦还定三秦之役、楚汉彭城之战、韩信平齐之役、垓下之战等重要战役的地理进程。在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方面,论述了史念海和侯仁之两位学科创始人的主要学术贡献。
在地理学史领域,重点阐述了唐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以及明代地理学家章潢的学术创见,并剖析了清代徐松的历史地理名著《唐两京城坊考》所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着力论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史上四部分类体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化轨迹,并揭示出书籍装帧史上之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对应关系。同时,还对一些重要典籍及典籍研究著述,进行了考订和评议。
全书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文献考证,侧重通过常见文献,解决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关键疑难问题。
辛德勇教授是一位从事历史学,文献学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位古旧图书爱好者,收藏者因而在古旧书籍的甄别上独具慧眼,收藏上别具特色.书中所收二十四篇文章,记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外书肆搜求各种古旧书籍的经历,反映了作者从版本目录学以及历史,文化等的角度对所经见,所购藏的古旧图书加以考察研究的成果,可读性,知识性,学术性兼备,既可供从事文献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参考,也可给喜欢读书,购书及藏书的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提供有用的信息。
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1987年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评为教授,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北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铭传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
1980-1989年作品
1、《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诗歌鉴赏》(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990-1999年作品
4、《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5、《唐诗观止》(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00-2010年作品
6、《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7、《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9、《唐代诗学》(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司马相如传》(合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1、《人与自然的对话》(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2、《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4、《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5、《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6、《李东阳评传》(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柳宗元集》(合撰),凤凰出版社,2007。 20、《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合译),中华书局2001。1980-1989年作品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陕西师大学报》1980(4)。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陕西师大学报》1982(1)。 3、《辨〈人间词话〉之真》,《江汉论坛》1983(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2)。 4、《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11—12)。 5、《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长江文艺》1983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3)。 6、《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成因》,《陕西师大学报》1985(2)。 7、《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1)。 8、《闻一多对庄子的礼赞、解剖和扬弃》,《江汉论坛》1986(11)。 9、《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陕西师大学报》1988(增刊)。 10、《悲秋意识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88(4)。 11、《屈原生年榷论》(合撰),《吉林师院学报》1988(3-4) 12、《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 13、《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4)。 14、《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合撰),《人文杂志》1989(1)。 15、《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样态综论》,《宝鸡师院学报》1989(3)。 16、《蒋士铨评传》(合撰),《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990-1999年作品
17、《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社会科学》1990(2)。 18、《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0(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3)。 19、《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9)。 20、《论元和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3)。 21、《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院学报》1991(3)。 22、《孤愤: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固原师专学报》1991(4)。 23、《雄直劲健:刘禹锡诗文的风格主调》,《中州学刊》1991(4)。 24、《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5)。 25、《元和诗人与贬谪文学》,《文学遗产》1992(2)。 26、《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合撰),《陕西师大学报》1992(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5)。 27、《元稹品节片论》,《唐都学刊》1992(2)。 28、《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学评论》1992(5)。 29、《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中州学刊》1993(2)。 30、《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大学报》1993(2)。 31、《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漳州师院学报》1993(3)。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32、《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初考》,《延安大学学报》1994(1)。 33、《论元和君相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9)。 34、《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1)。 35、《〈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淮阴师院学报》1998(2)。 36、《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十年来陕西〈史记〉研究之新进境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7、《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38、《现代化进程与自我失落》,《日本学刊》1999(3)。2000年作品
39、《文学庄子二十年》(合撰),《中州学刊》20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6)。 40、《东汉对〈楚辞〉的解读和关于屈原的论争》,《天府新论》2000(3)。 41、《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9)。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2、《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3)。 43、《论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院学报》2000(4)。 44、《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4)。 45、《蝉意象的生命体验》(合撰),《江海学刊》2000(6)。2001年作品
46、《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1)。 47、《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文学前沿》,第3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逻辑学》2001(4)。 49、《〈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3)。 50、《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01(4)。 51、《唐代诗学走势简论》,《光明日报》2001年7月25日。 52、《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4)。 53、《庄子与名士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1(6)。2002年作品
54、《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2)。 55、《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56、《评陈友冰先生〈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文学评论》2002(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9 )。 57、《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8 )。 58、《魏晋名士的注《庄》解《庄》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59、《魏晋玄学与庄学新变》,《中州学刊》2002(4)。 60、《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2(6)。2003年作品
61、《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5)。 62、《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合撰),《词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 6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64、《论钱钟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中国诗学》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04年作品
65、《柳宗元及其诗文简说》,《古典文学知识》2004(1)。 66、《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合撰),《文学遗产》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2)。 67、《八代诗歌分布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合撰),《东南大学学报》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3)。 68、《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合撰),《武汉大学学报》2004(1)。 69、《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9)。收入《古典文献研究丛刊》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3。 70、《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合撰),《江汉论坛》2004(8)。 71、《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合撰),《华中师大学报》2004(5)。 72、《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合撰),《文学评论》2004(5)。 73、《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合撰),《文艺研究》2004(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74、《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撰),《人文杂志》2004(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3)。 75、《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7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2005年作品
77、《“长河”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 78、《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 79、《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撰),《四川大学学报》2005(4)。 80、《日本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及其启示意义》,《中州学刊》2005(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12)。 81、《〈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2006年后作品
82、《“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合撰),《文学评论》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7)。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83、《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 84、《义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七十册,平成十七年十月。 85、《论“元和体”之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合撰),《福建论坛》2006(6)。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湾学生书局2006。 86、《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ISSUES OF TAR EASTERN LITERATURES》,Saint Petersburg 2006. 87、《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合撰),《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1) 88、《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与嬗变》,《中华文史论丛》2006(4)。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89、《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现》,《珞珈讲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0、《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山西大学学报》2007(3)。 91、《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大学报》2007(5)。 92、《白居易和陶渊明》(译文),《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 93、《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与变形论》(译文),《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 94、《中国古典诗中的春和秋》(译文),《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5),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95、《〈史记〉中所表现的司马迁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命运论》(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96、《读〈刺客列传〉——主题与变奏》(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97、《客寓的诗思——认识李白的基准》(译文),《湖北大学学报》1999(6)。 98、《李白的长安体验——关于两度进京说的诸问题》(译文),《漳州师院学报》 1999(4)。 99、《“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译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10)。 100、《作者之梦与读者之梦》(译文),《长江学术》第9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