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奥运五十评 |
http://photo.jnocnews.co.jp/upfile/news/202107/2021724213838.jpg
7月23日晚间,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终于迎来了命运多舛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控诉和对逝者的追悼,以及如何传递希望之火等独具创意的表现之后,各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相继入场。
参照惯例,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希腊的代表团排在首位。而紧接着入场的是一支“杂牌军”,却值得全世界的关注,他们就是——难民代表团。这支“杂牌军”,由29位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运动员组成。他们来自叙利亚、南苏丹纷繁的战火中,他们来自唯一宗教强权的压制下,他们在一个月前才匆匆集结,他们是全世界8000多万难民的代表。
难民代表团首次在奥运会赛场亮相,还是5年前的里约奥运会,当时,共有10名成员。这一组合,源于2015年10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给予高水准难民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机会。”5年后的东京,难民代表团再一次高举奥林匹克旗帜入场,“杂牌军”的他们带给屏幕前的观众万千感触。
首先,难民代表团的出现,是对《奥林匹克宪章》创新型践行。因为战乱等复杂的原因,这29名运动员只能以难民的身份参加奥运会。然而,即使身处困境险境,即使没有国籍归属,即使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得不到科学的饮食辅助,他们依然不放弃参与比赛的机会,不动摇对运动的热爱。拼尽全力,书写了“我热爱、我参与”的奥运精神,难民代表团的出现,正是“每一个人都有运动的权力”的最有力写照。《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精神是“参与”,这个参与应该是不分国别、种族、阶层、人员的。而此次东京奥运会接受难民代表团,不仅是对《奥林匹克宪章》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其精神的一种创新型践行。
其次,难民代表团的出现,是对战乱的有力抨击和对和平的疾声高呼。连续两届以难民身份参加奥运会的尤丝拉•马尔迪尼出生于叙利亚一个基督教家庭。她的家,在叙利亚内战中被摧毁。17岁时,尤丝拉•马尔迪尼穿越黎巴嫩、土耳其后,乘船偷渡希腊,在濒死边缘挣扎,最终抵达德国。2016年,尤丝拉•马尔迪尼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百米自由泳和百米蝶泳的比赛。尽管未能夺得奖牌,但尤丝拉•马尔迪尼的出现,使得媒体和舆论关注她的成长经历,引发对战乱的讨论和抨击,这样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东京奥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她再次出现在百米蝶泳的赛道上。
尤丝拉•马尔迪尼只是难民的一个缩影。她的出现,凸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惨;她的出现,衬托了和平的美好与幸福;她的出现,显露出全人类的追求与梦想。
再次,难民代表团的出现,是对难民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激励。在当今的世界上,难民的存在,本身就是文明世界的一种悲哀。正因为是文明世界,才不能对这种悲哀的存在无视、冷漠、放纵。本次东京奥运会用行动表明,整个世界至少是在用体育的力量对难民的奋斗精神给予激励,对难民的奋斗成果给予认可,让难民们也成为国际奥运大家庭的成员。
我们应该一起为难民代表团点赞,因为屏幕前的我们,生于国富民强的和平年代;为难民代表团点赞,他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对于疫情下的奥运来说,是一针强心剂;为难民代表团点赞,愿这个世界没有战火,不分种族宗教肤色,各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本文作者系王亚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