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小企业为王的思维该改一改了

(2019-01-30 10:33:38)
标签:

日本社会

中小企业

思维

研发

规模

分类: 日本天天“蒋”
——日本天天“蒋”【130日(星期三)篇】日本小企业为王的思维该改一改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加班成狂”、“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是日本人最具辨识度的标签。按理说,如此勤奋的日本人,即使是愚公移山,工作成果也是没得说。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最近,日本媒体引用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劳动生产率排名称,日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仅排在29位,甚至低于一向“懒散”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就是说,没日没夜工作的日本人,实际产出并不高,劳动效率畸低,还不如动不动就放假、每天工作不了几个小时的某些南欧福利国家。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中最为耀眼,劳动生产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十。然而,进入90年代后,日本一些大企业纷纷重组,化大为小,劳动生产率持续走低,长期难以扭转。日本人教育水平高、工作勤奋、技术力量也很雄厚,如此低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在发达国家中极为罕见,也与一些新兴国家拉开了距离。那么,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为何如此不堪,难道是日本人都在“装忙”?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日本社会长期追捧的“小企业”思维,以小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或许是主因。

在美国,员工不足10人的企业,人均生产率仅为62%,而超过500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为126%。在加拿大,不到100人的公司,人均生产率平均为62%;超过500人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为165%。在服务产业,这种倾向更明显。不难看出,企业规模的差异,是发达国家生产效率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企业规模和生产率之间,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紧密联系,相关系数超过了0.93。对于学过经济的人来说,“规模效应”可谓耳熟能详。按照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足20人企业吸纳的总体劳动者比例,与劳动生产率呈反向关系。比例越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低。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1%,而日本超过了20%

换句话说,在小企业中工作的人越多,社会生产效率就越低。日本生产效率低,与此有很大关联。那么,扩大企业规模会带来什么好处?首先是工资上涨,民众消费能力提高。对于人口持续减少的日本来说,提振个人消费的前提是收入增加。从全球企业的共同状况来看,与收入水平关系最密切的是企业规模。日本劳动人口大量集中在小企业,导致国民收入无法稳定提高甚至出现下降,这是内需长期不振,通货紧缩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其次,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虽然日本的小企业以熟练掌握工艺技术而享誉全球,但是对于大规模技术升级却没有办法形成合力。互联网时代,技术换代前所未见,需要集中庞大力量形成规模优势,才能推动整体创新。日本在互联网兴起时错失良机,与小企业过多,无法形成技术融合有很大的关系。日本研究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排在世界第三位,可是人均研究开发费用却占排在世界第10位,这与大量小企业无法独立开展大规模研发有很大关系。

最后,扩大企业规模,还可以提升日本女性的活跃度。很多日本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往往就会放弃正式工作,成为家庭主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其实,除了日本女性自身的意愿,职场环境也是重要因素。由于小企业人员规模有限,很多岗位一旦出现空缺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因此,日本小企业一般不愿雇佣未婚女性。而日本大企业容纳的女性员工有限,导致大量日本女性必须要在工作与家庭做出选择,导致她们无法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一向以小企业为傲的日本社会,其实缺乏一种更大的格局与眼光。日本小企业在容纳就业、钻研传统技术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日本因此始终停留在“小企业为王”的阶段,企业就难以做大做强。无论是从长远发展还是国际竞争来看,日本尽早破除“小企业”思维或许才是上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