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深夜食堂》移花接木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标签:
深夜食堂日本社会民族味道市井文化日本观众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7月17日(星期一)篇】
最近,日版《深夜食堂》成为了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人气日剧王。为了搭一趟“顺风车”,中国版的同名电视剧也很快推出,结果差点被口水淹死。中国版的低“口碑”究竟是哪个地方“技不如人”?其实,中国观众之所以如此追捧这部日剧,绝非单纯依靠一个名字、一种模式,背后有许多值得咀嚼的特殊社会、文化成因。日版《深夜食堂》甚至可以称得上中国人了解日本社会的又一面“镜子”。
影视作品,向来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中国观众几乎齐刷刷对国货版的《深夜食堂》极尽揶揄之能事,而对日版的《深夜食堂》毫不吝惜夸赞之辞,用一些的网友的话说,“看剧凭良心,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士气也没办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文化往往是可以跨越民族的,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细细品来,日版《深夜食堂》正是用恰到好处的独特民族味道,吸引了一众中国看客,并呈现出耐人细品的文化“日料”。
第一,它是探究日本市井文化的极好窗口。在日本社会,一个人或一对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守着一个不起眼的小餐馆过活,是十分常见的市井场景,是鲜活的日本民生生态。剧中从菜谱的设置,到厨师的穿着,丝毫不带修饰,是现实中日式小型餐馆的真实反映,会令中国观众从文化差异中获得十足的代入感。这样的餐饮小店里有小市民的生存烦恼,有细微化的酒文化,有日式的夜生活,构成日本个体的强烈存在感。未曾去过日本的外国人,不妨择一处这样的僻静小馆,或会发现别样的日本。
第二,它提供了一个高密度接触日本人内心世界的平台。日版《深夜食堂》设置的一大巧妙之处就是“深夜”,夜文化是日本社会的重要构成,而酒馆、饭馆是点缀其中的繁星。现实生活中,日本人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既来自于谨小慎微地疲于维系社会关系,又源于社会竞争的残酷,而与生俱来的内敛型民族性格,让意味着放松的夜晚成为人性发泄和自然流露的最大“出口”。深夜食堂的主剧情是不同身份的个体情绪、思想、感情甚至是“三观”在有限的餐馆空间里的交汇和落脚,侧面反映着从白天的桎梏中走进释放自我的夜晚的日本人生存现实,看点中引入许多文化思考。
第三,它是日剧演绎细腻化人性的又一佳作。日本民族以细取胜,文化作品也往往善于刻画细节,于平淡平凡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中突出日式人性令人感动的部分。虽为食堂,主旨与吃并不搭界,而是往来食客身上的情感和故事,当中不乏令人落泪感叹的场景和结局。《深夜食堂》之所以更够吸引人,是因为“深夜”剔除了白天的浮躁与不安,让走入食堂之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凸显和深刻,纵然简单的对白和自言自语,也能够做到使人回味良久。故事之外,让看剧之人获得一丝平静和安谧。
日版《深夜食堂》是一部好剧,因为它抓住了观众的“胃”。更重要的是,这部日剧兼具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某种意义上成了日本成功推介自我文化的得力产品。看剧之余,我们不妨也借鉴思考下如何推出令日本观众为之走心、且能推销中国文化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