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祖上也曾阔过,日本皇亲国戚如今混哪样

标签:
旧华族日本贵族日本华族日本皇室阿q精神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6月7日(星期三)篇】
“老子祖上也曾阔过……”
尽管鲁迅先生批评过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但这种精神胜利法依旧是一种群体的心态。这种群体,就是日本的旧华族,也就是贵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治16年,耗资18万日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日元)建成的鹿鸣馆,一度成为日本华族们风雅集会的高级沙龙,同时还定期邀请外国官员举办大型舞会。日本人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鹿鸣馆集会的场景,即便到今天也经常在各类电视剧里被反复重现,令不少现代人都充满了神往。
其实,现在日本也存在一个类似于“鹿鸣馆”一样的贵族社交场所——“霞会馆”。这“霞会馆”的会员资格,甚至比“鹿鸣馆”还苛刻。光拥有日本旧皇族、旧华族的身份还不行,还必须是一族的直系当主,也就是家督,又或者是当主的年满20岁的长子。哪怕是家督的妻子和女儿也必须有会员的许可才可以出入“霞会所”。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日本的华族早被废除了,已经没有华族了,这个“霞会所”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霞会馆”的前身,是明治7年,也就是1874年在浅草成立的“华族会馆”。作为日本贵族阶级的社交场所,在1890年曾一段搬到旧鹿鸣馆,后来又在1967年迁到了霞关。看过TBS电视台的连续剧《天皇的料理番》的人应该都还记得,由佐藤健扮演的主人公秋山笃藏在做御厨前,先被送到了“华族会馆”,也就是现在的“霞会馆”试手。
创设于明治二年的日本华族制度,曾一度被认为是明治制度的基石。按照伊藤博文的构想,华族还应当成为“皇室之藩屏”,因此赋予了华族特权,保障其社会地位。比如允许华族集资成立银行,以保障其财产增值,日本政府还设立了“旧堂上华族保护资金”,以接济贫穷的华族。当时的贵族院议员也绝大多数由华族组成,给予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军的要求昭和天皇废除华族制度。在废除的当时,日本有包括公卿华族、大名华族、藩主、世袭神官、有功于皇室的家族后裔在内的有爵位者共计889人。1947年5月15日,昭和天皇会见华族,宣布“从今以后华族制度废除,尔等要努力重建日本,不辱没先祖英名”。
那么,现在的“霞会馆”的会员们又是否在努力重建日本呢?据了解,“霞会馆”会举办各类演讲会和研究会,承办会员的婚礼,收集研究资料等。每年还有三大集会,即1月的新年会、6月的创立纪念日和10月的明治天皇御光临纪念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女性家督不能入会的规定,“霞会馆”创建最初的889家贵族成员,如今已经减少到了650家。日本华族制度研究者、日本大学商学部的刑部芳则教授也表示,旧华族在战后就失去了所有特权。所以,说穿了,“霞会馆”基本就是给旧华族提供一个集体沉浸在“老子祖上也曾阔过”的场所。
不过,在“霞会所”的会员里,也有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就是由旧堂上公家的后代组成的“堂上会”,现在还有近百人的会员。这个“堂上会”是现在日本旧华族里,唯一可以见到现任的天皇夫妇的“特权阶级”。去年10月,天皇夫妇前去京都访问之际,还特别在大宫御所会见了京都的“堂上会”成员。“堂上公家”,的确是天皇家最为重视的华族。据说昭和天皇在被迫废除华族制度时,就说过“可不可以只留下堂上华族”。答案自然是No。刑部教授也分析说:“对于天皇来说,近卫家等名门公家是非常亲近的,因为彼此还有婚姻关系的。而堂上公家也是这些名门公家派生出来的,从广义上来说,他们还都属于皇亲国戚。”
“堂上会”,这现存的唯一一个还享受特权的贵族团体也有自己的担心,明仁天皇已经决定“生前退位”,一旦“新天皇上任,很可能就和我们‘堂上会’没有接触了。”
那么,为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几大日本旧华族的后代现在又在做什么呢?德川家的第十七代当主是德川纪念财团理事长,岛津家的第三十二代当主是三个神社的宫司,毛利家的当主是毛利博物馆馆长,九条家当主是明治神宫的宫司,近卫家当主是国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联盟副会长,一条家当主是法律事务所合伙人、东京简易裁判所调停员,岩仓家当主是一桥大学大学院的教授,鹰司家当主是伊势神宫宫司……除了细川家当主做过日本首相外,基本都无法参政议政,更多的还是在啃祖上的老本儿,做个名誉会长、神官、家族史研究者、展览祖上功勋的博物馆馆长等,和日本的中枢系统远远隔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