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支弟子中日足以补偿金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5月5日篇)
近一年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可用“多事之秋”四个字来形容。这种“多事”不仅仅是在政治层面,任何与日本有关的话题,都很容易成为中国公众热议的内容。原中国国家青年篮球女队运动员李明阳加入日本国籍一事,就是一例。
在中国篮协看来,李明阳称病离开中国国青女篮,又被日本某化妆品公司女篮俱乐部通过非正常渠道秘密带到日本、更名改姓到日本打比赛,是不符合国际篮联的相关规定的,因此拒绝为其办理手续。而国际篮联的裁决认定,李明阳有权代表这家化妆品队参加日本联赛,条件是该队必须向中国篮协支付约200万日元的补偿金。尽管李明阳最终如愿入籍日本,中国篮协还是在4月15日发声明怒斥日本的做法极为不妥,警示国内俱乐部警惕外国球探挖人。
这一事件刚刚有所平息,现中国国青女篮主帅李昕的一条微博又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对于昔日的弟子李明阳加入日本国籍、参加日本篮球联赛一事,李昕在自己的微博上责骂她是“中国篮球的败类”。此微博一发,不到一天,就有7926人参与讨论并发表评论。
对于李明阳更名“杉山美由纪”到日本打比赛,在中国某网站进行的投票调查中,7812名网友认为“不能理解,不该加盟日本”,占总比例的47.95%。更有网友表示:“去哪儿不行,非得去日本?!”
为什么一位普通的中国球员去日本打球竟引发如此争议?甚至被扣上“败类”的大帽子?追根溯源,就要回顾历史。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长期处于日强中弱的状态。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实现现代化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和侵华战争,都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时至今日,日本政界仍然有不少人否认历史。故而,在民族感情上,许多中国人对日本存在隔阂,由此引发误解也在所难免。而今,由于钓鱼岛归属问题的纷争,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随之高涨。在这种非常时期传出李明阳加入日本国籍的消息,只会更易于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
不可否认,历史上和现实中日本的有些做法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但对于李明阳加入日本国籍,与其任意褒贬,倒不如好好了解日本体育的优点,并且反思中国体育体制的弊病。
去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虽然中国队取得了自1984年以来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但集体项目颗粒无收。相比之下,日本队的集体项目成绩出色:男足首次进入四强,女足打入决赛,女排淘汰中国进入四强,女曲将中国挡在四强之外。发展三大球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导致了后备力量不足。
目前,举国体制仍然是中国体育的主要机制。但在顶级体育赛事中获得金牌的只是极少数人,许多得不到良好发展机会的运动员退役后,由于疾病缠身且文化基础弱,连维持正常生活都成问题。既然现有体制对人的发展造成束缚,像李明阳这样“比较有灵气而且很全面”的运动员,完全可以选择在更为广阔的平台里打拼,既为所在球队赢得荣誉,也实现个人发展。
盘点加入日本国籍且成绩可圈可点的中国籍运动员,乒乓球选手有何智丽、韦晴光和韩阳,垒球有任彦丽,体操有和雪梅。当年因为让球风波而退役远嫁日本的何智丽,曾经在1994年亚运会上战胜邓亚萍获得女单冠军, 1995年加入日本国籍的任彦丽曾在悉尼奥运会上带领日本队获得女垒银牌,韩阳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有不俗的表现。这些选手因为种种原因代表其他国家参赛取得成绩,足以促使中国反思国内体育体制的弊病。
中国已经成长为GDP位列世界第二的大国,中国人在高兴、自豪,进而适应新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与之相配的大国心态。中国不仅要欢迎其他国家的优秀运动员作为外援加入自己的联赛,也要允许甚至是鼓励条件优秀的本国选手走出去,为其他国家的运动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是中国软实力增长的表现,也是中国人前进中自信心的展现。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李明阳”出走海外,希望他们的身后是国人激励的掌声,是坚定的支持,而不是“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