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那些中国人全聚德世贸天阶新著萨苏日本文化 |
分类: 尺斋日钞录 |
【2009年12月15日】
“双十二”的那一天,在北京世贸天阶“时尚大厦”二层时尚廊书店参加两位作者的新书发行会。一位是黄集伟《年代剧,内心戏》,我在12日本博中就以《黄集伟“民窑”出炉拓展“汉语圈”》为题谈了一些想法。另一位是旅日华人萨苏,他的新著叫《那些中国人》。来一句广告语言,这两本书都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说一句有感情的话,1991年前后我在这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三本译著,因此,我喜欢这家有“中”字头的出版社。
与萨苏神交已久,主要是读他在新浪的博客,还有就是屡屡听到他在日本华人社会中拥趸的“粉丝”谈起他。这次,经过老友毛丹青的介绍,第一面是在北京民族园路的“鸭王”见面的。
想想我当年出国的时候,北京城内只有全聚德、便宜坊,现在是全聚德四处挂牌,便宜坊鸭子的价格变了服务态度却没有变,从全聚德“走”出来的“董师傅”就开“大董”,菜谱上每道菜名下不是一句唐诗就是一句宋词,最后都折合在价钱里面,还得让人感受到吃的那是“鸭文化”。到了“鸭王”,善于讲故事的萨苏讲了一个文人开烤鸭店——“鸭王”的故事,听着听着文人已经变成房地产商了,后面的如何找苏格兰鸭子、如何烹制外焦里嫩鸭子的故事,我就听不进去了。因为我知道,知识与金钱结合起来,应该是1加1大于2的。
萨苏当时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与“鬼”为邻》(文汇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回来以后我翻看其中“第三辑”——“鬼”头“鬼”脑”,里面写的都是日本政界人物,但是笔调轻松,故事素材充足,让人在看故事的时候时常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日本政界是这样的”。
这次读他的新书《那些中国人》,首先为他的一句卢梭式的坦白而感动——“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这种忏悔式的坦白,凸现出一个人内心的精神。所以,我相信他说的——“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改不了的。”
从这本新著的个人简介里面,我得知萨苏1992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大洋彼岸好莱坞的那位名星——塞缪尔•杰克逊,他也曾经在高级公寓做过门卫。可能就是因为在公寓门口天天看着明星进进出出,他也受了影响。萨苏在保利大厦受的什么影响,在《那些中国人》的描述中已经流露出来了。
这样的书,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