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了,东堂子胡同

(2009-10-18 11:04:32)
标签:

法律

李鸿章故居

文物鉴定家

官司

东堂子胡同

杂谈

拆迁

史树青

分类: 尺斋日钞录

【2009年10月17日】

那里曾经留下了我青春的步步足迹,更多的是青春的缕缕情感——中国,北京,东堂子胡同。所以,即使地理上有一衣带水的间隔,我也跨越空间时时地在关注着它的嬗变。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迁人故居犹如掘人祖坟。也许这是我学习历史专业后留下的不合时宜的后遗症。当年,苏东坡询问中自己肚子里面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众人百猜不中,但爱妾王朝云说出“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时候,东坡高声大笑,连连称是。这种“知音”,恐怕只能用“难觅”来形容。

别了,东堂子胡同

史家人站在北京东堂子胡同55号院内。

10月15日,法院开庭审理了该院产权人之一的史树华状告东城区房屋管理局一案。

现在,中国,北京,东堂子胡同又一次兴起动迁热。据《新京报》报道:“李鸿章故居房主叫板拆迁令”,介绍了今年8月,东堂子胡同55号院产权人之一的史树华及其儿子王春,以55号院原为李鸿章故居、拆迁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将东城区房屋管理局起诉至法院,要求法院撤销东城区房屋管理局核发的拆迁许可证。10月16日,东城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但没有作出当庭判决。

就是这样一条新闻,牵动我的心怀,我内心中首先盈起一种感动。因为这是一场“民告官”的官司,倒退多少年是不可能想象的。因为这是一场透明的官司,司法的正义惟有在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下才能够彰显。因为我想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多少年前曾经指示地方法院不要受理有关房屋拆迁的案件,现在,情势终于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在十多年前曾有机会与东城区房地产开发公司一位主要负责人闲谈,还记得他当时十分得意地说:“我的任务主要是打官司,拆迁户和我打官司,百分之百的败诉,因为公检法是咱们的呀。”我知道,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拆迁中的“官本位”正在受到遏制。

当然,我心中还有一种遗憾。从报道上看,中国大陆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曾经在此居住。这里面有他的书房——“竹影书屋”,这里曾经是他完成许多著作的地方。作为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自然知道拥有800多年的历史的东堂子胡同的历史价值,当然知道这个曾经作为李鸿章故居院落的历史价值。但是,史树青老人始终不愿意把这所院子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在“谋私”。结果,才有了今天。

我得到了新的资讯:为了发展北京王府井一带的商业,南起东堂子胡同北至干面胡同的广大地区被列为开发对象,除了蔡元培故居等少数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外,大量保存完好具有悠久历史的四合院将被拆除,在不久的将来,东堂子胡同就将成为历史名词而从北京市的地图上消失。

别了,东堂子胡同 别了,东堂子胡同 别了,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51号——沈从文东堂子故居院门(左图,碳笔素描)。当年,沈从文先生每天就是从这座院门走进他的小屋,默默地进行着他的文物研究。沈从文先生寓居近多年的小屋,如今已颓垣断壁(中图,铅笔速写)。这个熟见的“拆”字(右图),也刷在了东堂子胡同51号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宿舍的院墙上。

别了,东堂子胡同

北京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75号。

别了,东堂子胡同

清朝后期的总理衙门办公地点便设在东堂子胡同。

我想起了曾经在东堂子胡同51号居住的老作家沈从文,想起了日军占领协和医院以后,林巧稚大夫曾经在东堂子胡同10号开办“林巧稚诊所”,想起了曾在东堂子胡同53号居住过的梁思成……。其后,我从书架拿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这个里面有1864年6月,李鸿章在东堂子胡同发出的一封石破天惊的信函:“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别了,东堂子胡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