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Z记忆》苦命的穷孩子

(2023-01-07 07:01:08)
标签:

阿z

记忆

历史

文化

分类: 《茶余饭后》

《阿Z记忆》苦命的穷孩子

《阿Z记忆》•苦命的穷孩子

    阿Z的命很是不好,10岁的时候父母就丢下他去了天堂。
    阿Z上无姐下无妹,只有3个哥哥,父母去世那年大哥在部队服役,家里就留下一个19岁的二哥、一个15岁的三哥和阿Z这个刚满10岁的老四。
    三个光头小子,陡然间父母双逝,很有天塌了的感觉。可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生活,三兄弟相依着,开始了惨淡而艰辛的生活。
    不到一年,看着空间日渐扩大的粮罐,不到20岁的二哥似乎感到了两个弟弟有可能挨饿的威胁,说通了一位稍小那么一点儿的堂弟,毅然离家,一同闯关东去了——三间草房里,只剩下加起来才有27岁的阿Z和三哥。
    阿Z记忆中,那时三哥已不再上学,每天早出晚归,随着大人们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亏得当时学校不要学费,阿Z年龄又确实太小,生产队里没有能干得动的活儿,便继续留在学堂里当班长,每天下午放学后,背上大大的“粪篮子”,割草、拾柴,星期天更是早早地就要起床,村前村后、村东村西的捡拾狗屎、猪粪,背回来倒进自家的茅坑。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阿Z便学会了生火、拉风箱,学会了煮“糊粥”、蒸窝头。
    阿Z记忆中,大约一年以后,二哥从东北回来了——那位堂弟在外面呆了不到两个月就跑回来了,人家家里有爹有娘呀!说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一个居民点,自己伐树、烧荒,拓出了两墒地——每墒等于15亩,也就是现在国际上通行的1公顷,要带他们兄弟俩一同过去,一来兄弟几个在一起,有个相互照应;二来也免得他们在家里挨饿。于是,开始变卖家里的家什儿——其实哪有什么家什儿呀,除几间草房,能卖的也就只有一张小床、一张破桌,还有零零星星的什物,总共换了一百多元钱。
    阿Z后来才知道,二哥单身在外那一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怀揣着满腔希望,花一元多钱坐长途车从家到了省城,然后没有去火车站,而是去了铁道边,乘人不注意,偷偷扒上北去的货车,一连三四天卷缩在车箱里,吃喝都在里面,连头都不敢露一下。好不容易到了黑龙江,到了兴安岭,可眼前的北大荒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遍地都是大豆高粱,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很不容易。出门怀里就装着几十元钱,不仅便囊空如洗了,可安身之所仍遥不可见。万般无奈,从小就不爱求人的二哥忐忑地推开山村人家的柴门——“求求叔叔、大爷,给半个窝头吃吧!”
    当时,北大荒有大片的军垦农场,为了生存,二哥曾捡拾过军垦农场播种时撒落地头的大豆粒儿,还不止一次“偷”吃过军垦农场的粮食,联想起来,大概和电视剧《闯关东》中朱传文落魄时的情景差不多。
    异常艰难的日子,吓退了同行的堂弟,可二哥是没有退路的,他必须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而且是能够同时容纳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吃得饱饭的地方。
    终于,在大兴安岭深处,二哥找到了一个新开的居民点,里面绝大多数是本省老乡,村长的老家离阿Z的老家更近,很慷慨地接纳了他。于是,稍作安置,二便匆匆赶回老家,将三哥接了过去。
    阿Z记忆中,自己内心里是极愿意和哥哥们一起去东北的,因为最后留下还放声大哭了一场。哥哥们走的那天,阿Z流了许许多多的眼泪,心里很是不安——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二哥原来也是下决心要带阿Z去东北的,但考虑到那边还没有学校,去了就不能上学了,便有让大爷、叔叔收留阿Z几年的意思,可大爷、叔叔没有一个有留人的表情,也不好强求人家收留。好在阿Z有一个7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30多岁的光棍叔叔一起生活,最后将阿Z留了下来,组成了一个《红灯记》中祖孙三代那样的家庭。
    从此,阿Z兄弟4个便开始了天各一方的生活——大哥在大西北戍边,二哥、三哥在大东北拓荒,阿Z只能在梦里见到他们;从此,阿Z便开始了4年多“游击”式的寄居生活——从跟奶奶、叔叔同住,到和嫂子、侄子同吃;从同嫂子、侄子生活,到随姨母、姨父度日……直到考上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