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Z记忆》•穷孩子的穷游戏
阿Z记忆中,几乎没有许多同龄人回忆当年时每每提及的“滚铁环”的痕迹,想来那物件儿其实是当年城里孩子的玩物儿,乡下娃娃是没有多少条件滚那东西的,因为要滚铁环,首先就要有一个能滚的铁环,那环要圆,而且不能有明显的焊接点,不然,它就会要么不滚,要么边滚边跳,要么不滚直线;同时需要有相对平坦的路面,起码不能有横贯路面的沟槽,不然,那环是不会“飞滚”的,滚不多远就会跌倒——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年村子里就没有人滚过铁环,但有一点阿Z是可以斩钉截铁地说的,那就是他这辈子从来没有滚过铁环!
阿Z记忆中,当年玩过的物件儿,多是因陋就简或废物利用而来的,除了用自行车链条扣制成的“洋火枪”,除了用子弹壳改成的“砸炮器”,除用木头削成的“土陀螺”,还有用纸叠成的“四角”和“三角”,有些废旧的物品,如轴承外钢圈,还直接成了可手的玩具。
阿Z记忆中,将大大小小的厚纸薄纸、新纸旧纸折叠成四角或三角的形状,便成了花花绿绿的“四角”、“三角”——村里的孩子们叫它“pia
ji”,大概因玩儿时将手中的“pia ji”砸向或扇向对方的“pia ji”时发出的“pia
ji”声而得名,字库里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发“pia”音的字。做“pia
ji”的纸没有特别要求,香烟盒、旧书、旧报、旧作业本,乃至中成药的外包装硬纸板都可用;形状也没有统一要求,四角的可以,三角的也行。具体玩儿法,首先是一方将一只“pia
ji”平放到地面上,为了让它紧贴地面,以免给对方可乘之机,还可以在上面狠狠地踩上几脚;然后,另一方手持一只“pia
ji”,仔细察看地上对方那只“pia ji”的四周,在其与地面间有缝隙或贴得不紧的方位,将自家的“pia
ji”以一定的角度和力度拍向地面,目的是用自家的“pia ji”与地面交汇时挤压出来的气流将人家的“pia
ji”吹得反转过来——目的达到了,人家那只翻过身来的“pia ji”便易主到了自己手上;目的没达到,人家那只“pia
ji”的正背面仍然是原来的正背面,人家便转守为攻,捡起人家原放在地上的那只“pia ji”拍向自家拍它的那只“pia
ji”,胜负评判尺度如前。
摔“pia ji”的输赢,关键在于“pia
ji”本身的大小和轻重,一般情况下,小的斗不过大的,轻的斗不过重的——一只蝴蝶的翅膀忽扇地再快,也不可能吹翻一片石板,另外也与玩家下手的力度和角度有关。因此,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有人便将两层纸叠加在一起折叠,或在“pia
ji”中间衬入一片硬纸板,甚至把一大张牛皮纸叠成一只大得吓人的“pia
ji”,那就真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会有“聪明人”,阿Z记忆中,玩“pia
ji”时便常有人耍滑使刁,防守时,或者把自家的“pia ji”放在深深的坑里,或者用土将自家“pia
ji”的四边埋住,甚至有人将自家“pia
ji”的反正两面叠成一个模样,或者全正,或者全反,即使被打翻了身人家也看不出来;进攻时,或者将棉袄的扣子解开,借大襟扇出的劲风将对方的“pia
ji”吹翻,或者拍下自家的“pia ji”时巧妙地用手指将对方的“pia
ji”轻轻一扣,借手力将其翻过身来。不过,这种人是人见人烦的,一旦被揭穿了把戏,除了被当场羞辱一通,日后谁都不会再和他玩儿啦!
阿Z记忆中,上小学的书包里装的“pia ji”比课本和作业本都重,而一个人拥有“pia
ji”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他在小伙伴群体中的地位的。
阿Z记忆中,自己小时候生的矮小,力气不大,技巧上也没有过人之处,加上从来不会搞“歪门邪道”,玩“pia
ji”总是输的多赢的少,记忆里也从来没有收藏过“珍品级”的“pia ji”。
阿Z记忆中,玩旧轴承钢圈儿比玩“pia
ji”还要简单,只要有一只废轴承,除掉内圈儿和滚珠,一件比赛用具便做成了。比赛可以是二人对斗,也可以是多人互斗,以二人对斗居多。比赛时,双方每持一只钢圈儿,同时或先后投向同一面墙壁,利用砸向墙壁的反作用力将钢圈儿弹回来,看谁的钢圈儿滚得远,然后由较远的一方用钢圈儿投向对方的钢圈儿,砸中为赢;如没有砸中,则由对方用钢圈儿投向自家钢圈儿,砸中为赢;如也没有砸中,再重复以上程序,只到有一方的钢圈儿被砸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