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万越南难民在中国生存调查:既来之,则安之(3)

(2009-12-22 10:32:51)
标签:

越南难民

联合国难民署

休闲渔业

王若鹏

中国

军事

分类: 军事新闻

(转自中华网)

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成为他们的生活障碍。在踏上几代人都已略显生疏的中国土地后,吴祖致一家像其他难民一样,很快得到了政府和侨办的通知:被安置到距离南宁市中心37公里的隆安县浪湾华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并完全享受城市职工待遇。

吴祖致回忆起当时的状况仍非常感慨:“最初我们住的还是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临时救援帐篷,短短1个多月时间,这些帐篷就被平房取代了,当地没有饮水设施,是解放军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为我们打好了井,随后还建好了水塔,所有的饮水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更为重要的是,粮食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在农场工作的难民全部享受城市职工的粮食户口政策。吴祖致的定量是20公斤大米,吴权佑是12公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难民们享受着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粮食定量供应政策。

吴培良:期待更多致富机会

20多年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越南难民终于得以在此安定地居住下来,在中国的多方努力下,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并进一步谋求更多的致富机会。他们不仅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也在根据各自的情况寻找着不同的生财之道。吴权佑今年42岁了,他如今已是广西国营浪湾华侨农场的一名中方谈判代表的翻译。5月中旬正值中越边境农产品贸易的旺季,几天来,他操着熟练的越南话和中文,正在为出口到越南广宁省的30多万株木薯种苗项目工作着。

难民们的生产生活和致富之路也离不开国家关系变化的大环境。

随着2006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的渔民面临着减船转产的压力。而开展近海养殖的办法,是很多难民解决减船转产之后面临生活问题的主要生产方式。

侨民吴培良就是成功转产的渔民。2003年,他把本想购买新船的钱投入到近海养殖生蚝上。经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在3年多时间里,他养殖的生蚝年收入超过30万元。在吴培良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难民开始学习怎样利用近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实现减船转产的目标。

休闲旅游渔业也是侨港渔民增收的新途径。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和侨港镇发展休闲渔业旅游项目,2004年以来,把捕捞渔船改为休闲渔业旅游渔船已经有20多艘,40多户渔家逐年向前来北海旅游的游客提供“休闲渔业”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包括:拖网捕鱼、海上观景、海上垂钓,捕获鱼虾归客人所有、与渔民一起分享原汁原味的生猛海鲜、返航中聆听船老大讲述大海的神奇传说……这既解决了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又为北海增加了特色旅游项目。

“如果休闲渔业能够与日益兴盛的越南下龙湾旅游航线结合起来,肯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致富机会。”有不少亲戚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莫甘宁说。

【延伸阅读】

“史无前例的一次难民安置”

--专访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王若鹏

“联合国难民署高度赞赏中国政府为使这些难民适应、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胡婧发自北京 5月10日,中国成功安置难民的工作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高度赞扬。5月18日,《国际先驱导报》独家专访了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王若鹏。这个在6个月前刚刚来到中国任职的泰国人,之前已经为联合国服务了26年之久。

“我个人完全同意联合国难民署对中国作出的评价。”王若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是世界的榜样”

《国际先驱导报》:联合国难民署为何在最近对中国当年安置越南难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王若鹏:1978年到1979年,二十多万难民背井离乡从越南北部来到中国,其中大部分是华裔,中国政府为他们提供了难民身份,并帮助他们把生活安定下来,中国是亚洲唯一帮助如此大规模的越南难民安家落户的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接受了数千名老挝和柬埔寨难民。我们称以上的三个难民群体为“印支难民”。

这些难民同中国民众一样享有大部分的公民权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至今,中国已经拿出了超过7.5亿美元帮助他们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近30年过去了,现在这些难民的生活水平几乎与当地居民无异。联合国难民署高度赞赏中国政府为使这些难民适应、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