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万越南难民在中国生存调查:既来之,则安之(1)

(2009-12-22 10:28:53)
标签:

越南难民

联合国难民署

中国政府

马冠武

军事

分类: 军事新闻

(转自中华网)

在中国南方的边境省份上,今天仍然可以看见一些特殊的人、特殊的村庄,人们仍习惯地称呼他们为“难民”、“难民村”。当年,中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们,而这些至今已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群体,有的人将生命的小舟永远地停在了异乡,有的人则已成为中越边贸的中流砥柱

中国历经30年“消化”越南难民

中国政府奉行的“为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越南难民提供永久性难民庇护”的承诺,在联合国救助难民史上绝无仅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丰伦发自南宁 虽然同样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但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名字:“难民”。

“以前在越南的时候,越南人说我们是中国人;后来到了中国,中国人又说我们是越南人……”在云南的一个难民村里,时年43岁的村主任孙文亮曾这样告诉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包括孙文亮在内、因为中越战争产生的20余万名越南难民潮水般涌入中国边境,开始了在他们看来前途未卜的生活。

29年后的2007年5月10日,联合国难民署对中国政府当年安置这些难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称中国近三十年来对境内越南难民的安置工作是“世界上难民安置和融入社会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无条件接收”和“永久性庇护”

与其他国家“短时间”、“临时”安置难民的办法相比,中国政府奉行的“为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越南难民提供永久性难民庇护”的承诺,在联合国救助难民史上绝无仅有。

按照上级指示,中国地方政府对所有难民都无条件接收,这些一无所有的难民,吃穿住用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据有关统计,到1978年底为止,中国一共接受了26.5万名越南难民到中国避难,其中不少为中国侨民。由于中国允许这些难民在中国永久避难,所以他们在庇护中心短暂休整后,就被中国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份的263个国营农场接收了。

“由于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难民很容易融入当地社会,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安排难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往往按照他们原来的族群关系进行安排。”研究华侨问题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冠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马冠武是广东潮州人,在他的记忆中,自己家附近的农场就接收过很多来自越南的难民,“这些难民其实多数都会说广东话、潮汕话,也有人会说客家话,语言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很快就得到了认同,在当地站稳脚跟之后,要谋生和发展就容易多了。”

为难民融入当地社会铺路

1978年7月,联合国高级难民特使保罗·哈特林访问中国,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出了援助的请求。由于中国的难民安置方法不像其他地方的难民营那样只提供暂时帮助,而是提供一个长期的难民解决办法,要让这个办法更为有效,联合国的援助显然十分重要。

随后,联合国难民署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始致力于中国的难民安置,关注中国难民社区。由联合国难民署和中国政府共同主持的项目,不但为难民提供即时救助(修建房屋等),同时也为收留难民的农场提供经济援助--这些农场由于接受了许多难民而财政紧张,只有努力扩大再生产,才能更好地“消化”新来的难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