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2010-10-29 09:26:5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经赏析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凌彰

 

鹤鸣于九皋,         白鹤鸣叫在沼泽,

声闻于野。             叫声传遍到四野。
鱼潜在渊,             鱼儿在深渊潜伏,

或在于渚。             间或游到小滩边。
乐彼之园,             心想去那园里游,

爰有树檀,             那里种有青檀树,

其下维萚.         树下落叶飘满地。
他山之石,             他山众多的石头,

可以为错。             可以制成磨刀石。

鹤鸣于九皋,         白鹤在沼泽鸣叫,

声闻于天。             声音响亮冲满天。
鱼在于渚,             鱼儿游到河滩边,

或潜在渊。             间或潜伏在深渊。
乐彼之园,             心想去那园里游,

爰有树檀,             那里种有青檀树,

其下维榖。             树下生长着楮树。

他山之石,       他山众多的石头,

可以攻玉。             可以琢磨成玉器。

 

解读赏析:

         小雅是周朝时代的宫廷乐歌,产生在西周的首都镐安(今称西安)和东周首都洛邑(今称洛阳)。作者多为贵族和官吏。

《鹤鸣》有两节共十八行,通篇描写自然景物而没有人物。其中以鹤、鱼、树、石为主,涉及沼泽、郊野、深渊、浅滩、天空、林园、落叶、檀树、楮树、磨刀石和玉器等,构成一幅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悠远空灵的田园美景。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篇中国最早的田园诗。

然而《鹤鸣》也是富有哲理的隐喻诗。它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的主张,有的学者认为它用以劝说当时的统治者(周宣王)起用在野的隐士贤才来辅佐治理国家,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诗中着重列举鹤、鱼、树、石等动物、植物和矿物,象征着各种事物都各有其特点和属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以物喻人,人也和物一样,都各有各自的才干、优势和潜能,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和“可以攻玉”后来演变成成语“他山攻错” ,意指拿别人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的短处,即借助外力克服弱点和弥补不足,另也比喻可以用异国的贤才、专家来帮助本国的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表明人类具有不断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石头经过人的改造可以变成磨刀石,成为一种工具,也可以把石头琢磨打造成玉器,成为贵重的精品。当然石头也可用作建筑物和铺路的材料等等。人们通过各种实践,不断地丰富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少科学家因为自幼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史书,让需要逻辑思维的科学研究和需要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在头脑里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顿悟,因而在科研方面不断攀登高峯。例如:

(1)    享誉国际的数学大师丘成桐于1983年(33岁)便荣获“菲尔兹奖”

他从《诗经》中体会到数学的简约之美与中国古典文学纯朴简洁而韵味无穷的语言美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看到中国古诗的比兴方法对寻找数学方向的重要性。他说:“他山之石可攻玉,文学数学巧结合,数字与文学艺术可以有机碰撞。”

        2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诗人苏步青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他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他在幼年时曾熟读《论语》和《左传》等古典书籍。

3 1957年美籍华人物理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哀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以上三例均参阅《育灵童通讯》2008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