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国东:拾翠堆锦博厚悠远——画家耿玉洲“八破图”印象

(2022-09-29 10:25:45)
标签:

房国东

家文化

教育

心田留与子孙耕

分类: 醒心醉墨(欣赏篇)

拾翠堆锦 博厚悠远

               ——画家耿玉洲“八破图”印象

  在我没到北方象山之前,只是在书里读到过“锦灰堆”,但没有看到代表作品,对“锦灰堆”还缺乏直观的印象。

 几年前在北方象山书画院看到几个装裱过的斗方,画的是一堆残简、断篇、故纸和残缺拓片之类,如同实物堆积在一起,栩栩如生。我不敢贸然断定这就是“锦灰堆”,向北方先生请教,北方说这就是“锦灰堆”,也叫“八破图”,是当代传人耿玉洲先生所画,堪称一绝。  

 “八破图”起于元代,盛于清代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或许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由于锦灰堆绘制难度大,技术含量高,耗时长,所以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解放后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濒于失传。幸有耿玉洲等这些喜爱这门传统技艺的书画家继承了这一绝技。

  我惊叹耿先生的绘画造诣。因为,我觉得,做“锦灰堆”比画山水花鸟更要画家的功力。画山水花鸟,无论构图、着色,可以有一定的随意性,画面上多一笔或少一笔,往往无大碍。但是,“锦灰堆”就得画什么绝对要忠实于要表现的实物,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虫蛀的古、废弃的画稿扇面信札翻开的字帖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堆在一起,且大都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无论从造型还是质感,表现时都不能走样。锦灰堆”画面给人以古朴典雅、悠远厚重之感,横生、耐人寻味。这就要求画家不仅要有“画什么像什么”的功力,还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要表现对象的背景和特色。绘画者必须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擅仿名家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熟知古代当票、邮票等事物样式等等绝活,否则便无法准确表现。有人称锦灰堆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或许道理就在这儿吧。

  耿玉洲先生现任象山九老书画院特邀顾问、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理事、中国绘画研究院评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9先生领衔着手整理和书写有关锦灰堆的历史渊源、现状、发展及绘制等多个方面的文字资料,并将锦灰堆这一古老艺术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耿玉洲先生在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无愧于传人称号。

  只是一直无缘结识耿先生,颇感遗憾。

                                          房国东:拾翠堆锦博厚悠远——画家耿玉洲“八破图”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