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7-05 13:34:17)

读诗有得

我们经常说,读诗词要读到文化,读到人生,也就是读解到诗词的深层意蕴,才算读懂了诗词。这个观点是不错的,也是真正读解诗词的必然。

怎样才是深层意蕴?我们追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深层意蕴就是“人生”

文学不等于科学。文学是“人学”,表现的是人生。

有人说:“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所以,对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甚至“及时行乐”的叹喟,可谓比比皆是。

这些,从《诗经》《楚辞》中都有所显现,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人生伤感的诗歌明显多起来了。之后的诗词,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成了古代诗词不可或缺的主题,延续了几千年历史。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陶渊明这首《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歌的大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诗人写道:“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人生无根蒂,”这四句从《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而来。

从内容看,感叹人生之无常——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其实,诗人告诉我们,人生飘泊不定,命运变幻莫测,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里,诗人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今天我们读陶渊明的诗,看似有些消沉,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陶渊明本来“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是,陶渊明生不逢时,因为,晋宋易代,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由于生计所困,陶渊明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

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仔细探究,在陶渊明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诗人写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读到这里,又想起 《论语》中所说:“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是儒学中“民胞物与”思想的体现。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所以他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从意义来看,确实是相差无几。

陶渊明在其《杂诗•其五》中说: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理性存在。这里,也就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后,在认识上所产生的变化。

诗歌中,“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欢乐的写照。

可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或者说“斗酒聚比邻”的思想,在陶渊明诗歌中比比皆是。

在陶渊明的《移居•其二》中写道: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有人说,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的表现。

但是,陶渊明的这样的“及时行乐”与《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中所说的“及时行乐”不能完全等同。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写道: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可以说,陶渊明所说的“及时行乐”的精神比《古诗十九首》中的“为乐当及时”要高远得多。

所以,诗人陶渊明怎么会说: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苦短,岁月难再,社会黑暗,欢乐难得。然而,在陶渊明看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由于这两句,展现出了陶渊明“及时行乐”思想本质。

这首诗的“题解”上说:“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种思想是陶渊明对混乱不堪的社会,尔虞我诈腐败黑暗的官场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所以,陶渊明的“及时行乐”,绝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庸碌之人的“及时行乐”。

我记得叶嘉莹先生说过:“陶渊明的组诗都是写他自己内心的活动,是他的思想、心灵、精神、感情之间的活动,都是他所考量的人生的重要问题。”

我们再看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可以知道了。诗歌如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有人说,绝对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想,这就是陶渊明对人生思考之后所产生的“及时行乐”的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诗有得
后一篇:读诗有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