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7-17 07:07:20)

读诗有得

今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颇有感触。

我们知道,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著名山水诗诗人,其诗闲静恬淡,含蓄简远。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中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

据资料记载,唐德宗建中四年( 783 )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后罢滁州刺史任而在滁州闲居半年,于德宗贞元元年( 785 )秋改任江州刺史。

这首《滁州西涧》,大约就写在做滁州刺史之时。试题中的“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首句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这里的“独”,就是“最”之意。“怜”是“爱惜”之意。为中国古代诗文中,“怜”多是“爱怜”“怜悯”之意。

诗歌起句首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以“独怜”二字领起,一下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

那么,诗人“独怜”什么呢?当然是“幽草”!在诗人笔下,“草”用“幽”来形容,不仅描写出了山涧边草的茵绿、繁茂的状态,而且给人以深邃、静谧之感。

这一句写涧边的幽草,是从视角来写的,给人以幽静的形象之感。

接着第二句写道:“上有黄鹂深树鸣。”“深树”即树丛深处。对此,我们不能理解为“树高”。这句写涧边上的树,但不直接写树,而写树上的黄鹂。然而,诗人没有直接写黄鹂的形,而是写黄鹂的声。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写“声音”同样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此时,诗人置身于树林之中,从林木深处传来黄鹂的啼鸣声,那婉转悦耳的鸣叫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

如果说上句的“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而这一句的鸟鸣却给诗人带来了动的情趣。

由此我想起了南朝时王籍写的《入若耶溪》。诗曰: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其中,这一句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衬静”的写作法。

韦应物在此说“上有黄鹂深树鸣”同样衬托出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同时,上句一个“幽”字和“生”字、下句一个“深”字和“鸣”字,一静一动,相互配合,不但表现出诗人“怜”的感受,而且把静态的动态化,达到了“动中显静,静中显动,倍增其静”的审美效果。

诗人接着写道:“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里诗人写春天春雨来临之后,河面的景色。

“春潮带雨”即春雨携带着春潮。“春潮带雨晚来急”中,诗人将“春潮”与“雨”用一“带”字,把二者联系起来。这好像雨是随着潮水来的,而不是雨后春水上涨。同时,诗人用一“急”字,写出了春雨和潮水之猛,而且以此衬托出河面四周之静。

最后一句写道:“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即郊外的渡口。上句从大的方面作笔,这句缩大到小,最后凝聚到“一叶扁舟上“。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柳宗元的《江雪》的写法。

还有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也运用了这样的写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诗人首先用“无人”来说明春雨来临之后,河水上涨,此时的“野渡”之地已经处于一片荒凉之中。“舟自横”中,一个“自”字,不但描绘出渡船在潮雨中任其横浮的情景,而且这 “舟自横”也正是诗人自我处境的写照——孤独、漂泊。

我们知道,韦应物被罢滁州刺史任后就闲居西涧。

在中国古代文人,面对如此现实,多是采用游山玩水来打发时间,排除自己的苦恼。我们熟悉的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就写下了散文《永州八记》以及一些诗歌。

我们这里“知人论诗”一下。由于受到贬,内心必然不痛快,所以,在诗人所描绘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环境中,可以说,正表现出韦应物的孤独与苦闷之感。

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审美意象,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审美意象有个体(个人临时所用的)的,也有大众的(已经约定俗成的的意义,比如,“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的意义)。当然,有些审美意象的意义是多元,这就要根据诗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这里,韦应物就选择了“野渡”中的“舟自横”这一审美意象来表现自己被贬的处境与心情,可以说,这是恰如其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诗有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