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7-02 15:09:44)

读诗有得

今读杜甫的《登兖州城楼》,颇有感触。

《登兖州城楼》是杜甫二十九岁时所作的,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从地理和历史两个角度来写:一方面表现了祖国的壮观美景,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诗人在观览与思考中,表达了登楼临眺时个人的感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登高望远,望远生情!“兖州”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州城南楼。全诗如下: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歌首联写道:“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据注释说,“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借用了《论语•季氏》中,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趋”的意思是“去,到……那里去”。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作司马,他来省视,故说“趋庭”。“初纵目”即第一次登楼远眺。

意思是说,我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望去。

也就是说,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

颔联写道“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海”指渤海(大海),“岱”指泰山,二者都在青州境。“兖”(兖州)、“青”(青州)、“徐”(徐州)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表现了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

意思是说,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这里仅承上联而来,写“纵目”所见之形势。“连”与“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诗人所见,就是辽阔的“海”和高大的“山”,在辽阔的平原中,雾气笼罩,这样的景象可谓壮观,甚至给人以神奇之感。

颈联写道:“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据这首诗的注释说,“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在”即尚在。“荒城”指曲阜故城。“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余”指残存。

意思是说,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的灵光殿剩下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城池。

这里写纵目所见胜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的。这些古代遗迹,最易引发怀古之情。

其中,一个“在”字和一个“余”字,表明了历史遗迹的存在。无论是“秦碑”,或者是“鲁殿”,都在“孤嶂”和“荒城”中,都同样经受了历史长河之冲刷而残存。

可以说,面对历史的遗迹,诗人内心激荡,不能不引起对历史的反思。

尾联写道:“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古意”承颈联的“秦碑”而来。“多”说明深广。“多古意”即多存古人的思想意识。

意思是说,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诗人杜甫登楼远眺,怀古情思油然而生。其中,“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踌躇”即因惆怅而徘徊。

其中,“独”字用得很妙,突出了诗人“登楼”具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诗人“独”“踌躇”,可见历史遗迹引发了诗人思考,或许触动了诗人某种情怀——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反思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多岁写了的一首最早的律诗,可谓境界开阔,意蕴深厚。

既然是律诗,所以,中间两联就是对仗:颔联写景,承登楼远眺所见,是从空间写起,而颈联写所见历史遗迹,是从空间结合时间写起。

也就是说,颔联是“景联”,颈联是“情联”,可谓情景交融。这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抒发了怀古之幽情。

说到“登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登高”包括登楼、登山等高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登高望远,望远生情”,以此寄寓着一个“登高”情怀——或游子思乡,或思妇怀人,或壮士悲歌,或文士不遇等。

这里,不得不提到杜甫的《登高》来。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诗人杜甫“登高”,触景生情,由秋景及人情,表达了自己年老多病,自己身处异乡,孤独伤感。

特别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诗人杜甫情感的集中表现,所以,诗人杜甫用了“艰”“难”“苦”“恨”四个字来突出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我们再看杜甫的另一首诗有关“登高”的诗——《登楼》。诗云: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据资料记载,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在成都所写。

这个时候,杜甫已在四川成都居住近五年。我们都知道,由于“安史之乱”,造成国家内忧外患——国力衰退,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与不断骚扰,导致了民不聊生。

杜甫被唐太宗“放还”回家之后,生活十分艰难。于是,带着家人投靠朋友严武,又在严武幕府里做事,才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之后,听说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十分高兴。于是,在一个暮春,诗人登楼远望,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借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不但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而且还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语)的情怀,始终让杜甫没有忘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总之,我们从以上三首诗歌可以知道,杜甫的诗歌风格虽然沉郁,但境界是高远的,意蕴是深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诗有得
后一篇:读诗有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