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6-29 15:12:48)

读诗有得

今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颇有感触。诗歌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我们知道,孟浩然进士不第,做官不成,这不是说他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学问,而是与自己性格有关。

据说,有一次孟浩然到王维的办公地去,当时王维已经做了“右拾遗”,突然皇帝唐玄宗来了,王维在慌乱中把孟浩然藏在床下。因为,作为一介布衣的孟浩然,是不能私自入宫禁之地的。这时候,王维又一想,如果不告诉唐玄宗孟浩然来了,一旦被人告发,或者唐玄宗知道了,就犯了“欺君之罪”。无奈,只好把实情说了。

唐玄宗问孟浩然,近来有什么诗作。孟浩然就把自己的《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宗听。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听了,十分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当然,最后结局就是“放还”。

这是《新唐书•文艺传》中的记载。由此可以知道,孟浩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虽然希望求得功名,但对此也并不十分关注。正如也自己所说:“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它!”看来,孟浩然“行乐”是第一位的,或者过,也是孟浩然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题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然而,在四十岁时,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就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这也是一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这首诗题“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

诗歌首先写道:“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其中,“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这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

其实,这样的对比,在这里的用意是明显的——暗示了诗人希望自己离开喧嚣的尘世,过上安静的隐居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孟浩然潇洒、超脱的性格。

诗人接着写道:“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上一句顺承“渔梁”句之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下一句接承“山寺”之意,写自己回到鹿门山。

这两句是以“人归”而引出“自归”,作为上两句内容的补充。我们要注意,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以及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接着诗人说:“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里,孟浩然直接写鹿门山。首先对眼前的鹿门山作了描写——林木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可以说,这时候的孟浩然,已经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于是,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样的感受,对于孟浩然来说,绝对是真实而亲切的体验。这样的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我们要注意,对于隐居山林,不但是山林的幽静,与尘世的喧闹隔绝,而且被大自然所融化,融入其中,“天人合一”。

我们知道,孟浩然是仰慕庞公的志节的。他写了一首《登鹿门山》。其中有这样几句诗: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孟浩然在这首诗的最后写道:“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在古诗词中,既指幽隐之人,隐士,也指幽居之士。这里指隐士——既指庞德公,也有诗人的自况。

由于孟浩然已经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与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山林中隐居,没有尘世的干扰,唯有禽鸟树林为伴。在这样环境里,幽居独处,人生是多么的恬淡而惬意。

这里,全诗虽赞颂归隐之清闲惬意,但对孟浩然来说,尘世的热闹还是没有忘记。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孟浩然的隐居,纯属无奈。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无论是隐居山林,亦或是隐居田园,甚至隐居江湖,多是无奈的。因为,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或者科举考试失利,或者没有其它办法走上仕途,只好走隐居之路来达到目的。

对于“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求官不成,走上隐居。然而,在这首诗中,虽有无奈,但隐居之情感还是真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诗有得
后一篇:读诗有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