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4-03 13:18:01)

读诗有得

今读王安石的《梅花》,颇有感触。诗歌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咏物抒情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式。咏物诗当然不是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的本质在于咏人,在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所以,这类诗多是把吟咏的自然物(物象)加以人格化(之后就是意象),使之成为诗人自己的性格化身,从而达到物我融合之境界。

就王安石这首《梅花》来说,虽然全诗不着“我”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处处都是写“我”。可以说,“我”无处不在。按照美学来说,这就是“人化自然的我”,或者说“自然的人化”。

诗歌首先写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其中,“墙角数枝梅”中的“墙角”,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为,墙角这个偏僻的地方,不会引人注目,甚至不易为人所知,当然,梅花开放,更不会被人赏识。所以,王安石把梅花置于这样一个环境来写,自然是要体现梅花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状态,或者说处境。

当然,我们要注意,梅花冬天开放,是本能的,也无所谓偏僻,不被人注意,甚至也没有希望得到人的欣赏。

我们知道,欧阳修在《玉楼春》中有这样的话:“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事实上,我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共处的,和谐的。

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中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是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对于咏物诗,前面我们说过,咏物是为了咏人。要表现人之品质,人之情感,人之志向,当然必须把人放在特有的环境中来表现。这正如西方文论中所说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里,王安石把梅花置于这样不为人所注意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不就是王安石当时所处的遭受排挤、打击的恶劣环境吗?

接着一句:“凌寒独自开。”诗人王安石没写梅花在“寒”中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这就更好地突出了梅花不畏寒而凌寒开放的特性。可以说,这就是梅花与其它花不同的地方,也是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所在。

其中,“独自”用得很好,表现出了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寒冷,依旧开放坚强品格。

接着王安石写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里,诗人把重点放在梅花的幽香上。其中,“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微微的香味。远远看去,梅花“不是雪”。诗人不说是梅花,也不说是雪,恰恰突出的正是梅花的洁白。

在写法上很独到。 我们来看,这一诗句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我们远远望去,看到的不是雪,而应该是梅花。可以说,诗意曲折,也许这是一种经验的体现,或许确实白雪之中梅花的独到风采。王安石这样写,真是耐人寻味。这里,诗人王安石运用了迂曲的手法。

然而,诗人却说“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暗”不太明显,微微的,甚至是淡淡的。这里,接着不是雪,而是梅花而来,用梅花馨香强调了是梅花。

原来上一句的疑问,最后给解决了,这也是卒章显志的写法。

我们要注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香”这个审美意象,多含有物之品质、风格、情感、思想等。

由此,我想起了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云: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这首《卜算子•咏梅》,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香如故“中的“香“就是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以及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前面我们说了,咏物就是咏人。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梅花独有的品质,就是王安石的人格与品质。

这里,我们知人论世一下。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可见起文学地位是很好的。同时,在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位仅次于宰相),参与革新,推行新法。由于反对派势力强大,改革遭到反对,最后失败。在熙宁九年罢相后,过上了隐居生活,最终病死于江宁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即便改革失败,遭到打击,被排挤,被贬谪,无奈隐居,然而,王安石的改革志向没有改变。所以,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志向,诗人通过咏梅予以表现。

《梅花》虽然是一首咏物诗,但由于诗人抓住了梅花的生性特点,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以描绘,赋予人之品格,因而,所咏梅花不觉抽象,所颂之品质也不觉空泛,达到了“梅”“人”合一,融为一体的审美效果。

由于诗人在描绘所咏之物时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情趣与志向,因而使所咏之物充满了人的灵性,所抒之情具有动人心魄的,感人至深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诗有得
后一篇:读诗有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