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有得

(2022-04-12 18:28:00)

读诗有得

已经进入深冬时节,人们想到的就是梅花,想到的是咏梅的诗词。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伟大领袖,近代诗人毛泽东在《七律•冬云》写道: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诗毛泽东于1962年冬天所写。诗歌中,毛泽东借用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不但表现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且更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全词如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毛泽东通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凌寒开放的特点,并把梅花拟人化,以此激励人们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到咏梅的诗词,不得不提到宋代诗人林逋的有《山园小梅•其一》 。全词如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通过对梅花特有的姿态的描写,不但表现出梅花高洁的品性,而且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

林逋北宋诗人,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有“梅妻鹤子”的美誉。从《林逋小传》看,他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常与梅花、仙鹤作伴,世称“梅妻鹤子”。

如果从意境的高远来说,林逋的词是不能与毛泽东的词相比的。

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处境、审美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不同。

这里,我们不说毛泽东的“咏梅”的词,也不说林逋的《山园小梅》,而是来说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全词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很独到,在写法上与上面毛泽东的词,林逋的词有所不同——所写之景不是一时之景,而是诗人人生不同阶段不同之景、不同之情——

面对同一对象“梅花”,早年是欢乐的,中年是悲哀、晚年是凄凉的。

可以说,李清照借梅花,不但寄寓了对国势的担忧,而且也发出了对自己人生的感叹。

词的上片回忆前两个时期的生活场景。

词人首先写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词人在年轻时,每年下雪,都会沉醉在“插”梅的兴致中。

冬天来,大雪纷飞,词人踏雪寻梅,甚至还折来一枝插在鬓发之间。

这里,词人用了一个“醉”字,表现出那时候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带来的快乐。

这里,词人说被梅花所陶醉,其实,恰是诗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被生活所陶醉。

一个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李清照的跃然而出。

翻开《李清照传》,我们知道,李清照是喜欢喝酒喝茶的。

美好的生活,一杯清茶,一杯美酒,蕴含了李清照的美好青春与幸福生活。

李清照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沉醉不知归路”,或许是高兴而醉酒,或许是被美景所陶醉,或许是个性得到表现而沉醉!

总之,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自由的,精神是快乐的!

回到《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接着写道:“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从诗意来看,这两句应该是写丈夫赵明诚死后的情景。“挼”即揉搓。“无好意”即心情不好。 “赢得”就是“落得”的意思。

昔日的梅花依旧年年绽放,然而“物是人非”了。词人触景伤情,不得不落泪满衣!

前面的“插”梅,接着的“挼“梅,前后对比,一插一挼,恰是一喜一悲,反映了词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

于是,词人写道:“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萧萧两鬓生华”是说鬓发稀疏而华白了。“萧萧”一词总得很妙,不但让我们想到“萧瑟的秋风”,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李清照凄凉的处境。

词人美好的青春年华已逝,又远离故土,漂泊天涯。此时此刻,即便梅花盛开,词人也更没有赏梅的心情。

词人最后写道:“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是观察的意思。“故应”即还应。

晚来风急,恐怕梅花早已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在意义上比上一句更进一层。

“看取晚来风势” 中的“风势”,就是喻指形势不好。“风”这一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多是指一种势力,一种力量等。往往与“雨”连用。

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惜春之作,抒发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深情。

其中,“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不是“稀疏”,而是“疏放疏狂”(周汝昌语)的意思(一般解释为“稀疏”——雨点稀疏,或者小)。正因为如此,才有“绿肥红瘦”的结果。

这“绿肥红瘦”总让人想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

《 清平乐•年年雪里 》,词人通过自己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围绕对梅的不同心境,表现了身世之苦、国家之难。

可以说,正因为词人把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与自己的家国情怀结合起来,使词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冬天的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在此,我又想起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与百花争艳的寒梅,不但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给寒冬以生命的气息,而且成为报春的使者!

也许,这就是梅花的品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