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得
今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颇有感触。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之作。李商隐与友人崔雍、崔衮告别后,诗人在旅途中寄宿在一个姓骆的人家里,怀着深切的思念之情,写下这首诗。 诗题中,“崔雍”和“崔衮”是李商隐的表叔兼知遇崔戎的儿子。诗歌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写作怀念(思念)之作,必然受到外物(景物、物件、事件、节日等)的触发。唐代诗人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团圆的节日的触动而产生了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首句写骆氏亭,诗人写道:“竹坞无尘水槛清。”也就是说,骆氏亭临水而建,竹林掩映,景物清幽。“竹坞”里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这里指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骆氏亭修在清澄的湖水边,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
其中,“无尘”和“清”用得很妙,把骆氏亭的环境给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这样的环境,不正是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
接着诗人写道:“相思迢递隔重城。”“迢递”即“高”又“远”之义。这里偏于“高”义。“重城”即一道道城关,也就是高城。长安与骆氏亭虽然隔着重重叠叠的城,即便“迢递隔重城”,而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也更加深沉,更加殷切。
诗人这个时候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这是物理距离,但阻挡不了思念的心理距离。也就是说,思念之情不会被迢递高墙所阻隔的。其中,一个“隔”字,不但表明“身隔”之远,而且反衬了情感的真诚与殷切。
我们读古代诗词,特别注重诗人的炼字炼句,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景象。
诗歌最后两句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从意义上说,秋天天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然而,留得满池的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前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中,“秋阴”即阴霾的秋天。意思是说,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从写作角度来看,写的是眼前景物,讲的就是时令、气候。现在已经是深秋,因为连日天气阴霾,所以霜期推迟,晚上相对没有那么寒冷。
诗人写道:“留得枯荷听雨声。“然而,即便霜期推迟,但是,原来美丽的荷塘却满是枯叶了。
在这一句中,我们要注意有两个审美意象——“枯荷”和“雨声”。联系上下句来理解,上句中的“秋阴不散”与这一句中的“雨”是相联系。因为有雨,雨打枯荷,才有声响,才有“听”。正因为能够听到“雨打枯荷”,才表现出听雨打枯荷的心境。
这样环境,当然不是寂静无声而让孤独的人寂寞伤感。这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对于孤独的诗人,自然别具一种独到的情趣。
我们要注意,“枯荷”这一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这样的景象本无可“留”的价值,然而,诗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难以入睡,然而,能听到枯荷秋雨的之声,自然也有所感受,让思念之苦,之寂寞,之孤独得到一丝慰藉。
“听雨声”自然是夜不能寐原因。为什么夜不能寐?因为思念!所以,这“枯荷听雨”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以及崔雍崔衮的思念。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也就是说,这首诗最后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就是以景结情。这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可以说,情韵结合,达到了声情并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