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美

标签:
中国古代杜甫诗歌艺术审美杂谈 |
杜甫在诗歌方面继承了《诗经》、“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状况和民生疾苦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写的是在公元716年八月的一天,一场大风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刮破,大雨又接踵而至,屋漏雨湿,诗人彻夜难眠,由此而感慨万千。
全诗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诗歌中,诗人面对着“屋漏雨湿”的悲惨局面,从内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这里,诗人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到人民,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与真诚的热爱,而且也表现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以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伟大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性,表现出艺术之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叙事清楚,层次井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叙述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抒情的基础。“叙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抒情的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结构上说,是由叙事和抒情两部分构成的。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是抒情。在叙事中,为了更好的抒情,诗人很注重叙事的层次。可以说,诗歌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首先,诗人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提高叙事层次美,这主要体现在按狂风、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写来的。其次,从时间上说,依据了时间的顺序,从下午、傍晚、深夜的顺序推移。再次,从风雨的变化顺序看,先写狂风所造成的结果,接着写雨带来的痛苦。但以上不管是从哪个角度,都是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来展开,都抓住了一个“破”字。这样,叙事清楚,层次井然。当叙事完成后,就自然地进入抒情。因而,整个诗歌表现出层次井然有序、清晰完整的审美效果。
二、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和暴雨及其“屋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穷苦人民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在首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宏伟壮丽的理想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如此真挚的情感,如此美好的理想,在诗歌中闪耀出炫目的光彩;也真是这样的伟大理想,诗人才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然而,这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歌的诗眼,它也最集中体现了诗人伟大理想。以此作结,把诗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这样更有效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三、歌行体材,自由发挥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说,“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诗体的篇幅可短可长,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等的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好音乐性,因而便于抒发诗人激荡而幽深的情感。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就采用了歌行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共有二十四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九言、十一言等,这样形成参差错落的语言节奏,同时在这二十四句中就换了好几个韵。这样,不但有助于表达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而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艺术表达效果。根据“歌行体”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的特点,诗人杜甫在诗歌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可以说,这首诗歌因其“歌行体”,诗人得以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