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评价互为因果
(2024-11-22 11:32:49)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丁香焦点解决教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3241天】
解释与评价互为因果
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来解释和评价这种行为的。说得更确切一些:
某种行为被解释的方法,决定了它是如何被评价的。
某种行为被评价的方法,决定了它是如何被解释的。
根据家庭成员的行为被评价以及被解释的不同方式,家庭内部会采取不同的游戏规则。
那些通常被评价为坏的、有时甚至是罪恶的的行为方式,如果把它们解释成是某种疾病的表征或症状,那么将彻底改变它们的含义,意味着行为人不用负责。因为,我们不能要求病人去上学或去工作,恰恰相反,与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我们还需要特别照顾他们,因为他们有权要求得到关心照顾。反之,如果谁无病无因自说自话就决定在床上赖一天,那么他就必须要考虑到会遭受周围人的嫉妒或惩罚。
当一个的行为与家庭的期望相左时,如巴斯蒂安一家,当恩斯特由于紧张和考试焦虑而喝酒的时候,家庭的其他成员就会推断:这个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生物机制被确定为诱因,那么当事人就变成了病人,他为其行为所承担的过错和责任就会全部被免除。所以,如果想让某人逃脱过错与责任,把他解释成病人就行了。这样,他就会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疾病的受害者,需要给予帮助。反之,如果他是行为能力者,那么他就必须要受到惩罚,并接受某种程度的教育。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疾病,也包括心理疾病。然而,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反应却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就算是那些健康的行为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过错与非过错、责任与无责任、施加影响与毫无影响之间的边界划分,就变得模糊不清。
每个拥有病人的家庭,每位治疗师,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谁能起到什么作用?是病人自己,还是他的家人或医生?这涉及责任的归属——从问题的产生,到解除的出现。
在哪里,以及用什么手段,来寻找问题的解除,这取决于各自的对问题的解释(这是指对促使问题或解除产生的机制进行思维上的建构)。如,巴斯蒂安家的母亲认为,她儿子的行为是一种成瘾,或者至少是某种形式的心理疾病。这意味着,她不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或者只承担极少的责任。是成瘾把酒用某种方式给他“灌”下去的,因此,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来抵御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母亲,巴斯蒂安太太感觉到自己被召唤着,要去帮助儿子。所以,她采取了在她自己看来具有治愈功效的行动,这也是合乎逻辑的:她尝试去理解他,探究他的内心,和他交谈。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信任和理解确实能够帮得上忙。很显然,这就是巴斯蒂安太太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检验。
同时,治疗师也必须要去推断: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至少去假设:问题的解除如何能够出现?他们也必须要思考:应该试着在现实中的哪个领域里——机体、心理、交际系统——来引发改变?与其他某些治疗学说相反,系统式治疗师首先把他们关注的焦点投向那些带有问题的或者促进解除的互动模式和交际模式上。
如果能够对治疗的目标进行积极赋义,如,在治疗前不曾出现过的新的行为方式或交际行动,那么,建议治疗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促进解除的互动机制和交际机制上。
但是,如果对治疗的目标,就像恩斯特一家那样进行消极的赋义即恩斯特应该不再喝酒,那么,把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行为相关联的机制上,便会更有用一些。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形成想法:如何才能打破或扰动现有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另外的模式。
与恩斯特一家的初始会谈中的另外一个片断要说明的是:治疗师应该如何对待家庭的解释。一般来说,作为一名治疗师,他始终都要认识到:解释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阻碍进一步的询问。如果治疗师使用了当事人一样的解释,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新的想法,因此他就和当事人知道的一样多或一样少。什么都知道的人很显然就不会再提出问题来了。如果治疗师想继续询问下去,那么他就不能过快地理解别人提供给他的种种解释……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亲们,上午好!
丁
二0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