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2023-09-07 18:26:58)
标签:
丁香催眠治疗丁香焦点解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教育欣爱公益心理工作室 |
分类: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心得 |
【巩义丁香焦点解决第22期学员坚持原创分享第2799天】
庖丁解牛
在心流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质的最好方法。过去有很多宗教或哲学流派都曾提出这个观点。对奉行基督教世界观的中世纪人而言,只要是为发扬上帝的荣耀,削马铃薯跟盖教堂的工作同样重要。在马克思心中,人不分男女,都借着生产性活动构筑自我的存在。他认为,工作是唯一创造人性的途径。造桥、垦荒等工作,不但能改变环境,也把工作者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转变成有意识、有目标、有技巧的人。
古代思想家的心流观中,一个饶富趣味的例子就是,2300年前中国的庄子所提出的“遇”的观念。遇可解释为追求道的正确途径。通常有浪游、蹑空行步、游泳、飞行、流动等解释。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然不假外求的体验。
《庄子内篇·养生主》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遇的含义。庖是职业,丁是姓氏。庖丁在梁惠王即文惠君的御厨里负责杀牛:疱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对于厨子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心流深感匪夷所思,盛赞他解牛的神技,但庖丁不认为那是种技巧,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接着描述自己达到这种境界的历程,是一种对解剖牛体的神秘发乎直觉的体悟。最后牛肉经他一碰就好象自动分开似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按照庖丁的解释,遇与心流好像是不同的过程。也有批评家特别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心流是意识掌控挑战的结果,遇却是在一个人放弃对意识的控制时才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心流是西方追求最优体验的态度,以改变客观环境为手段,遇是东方式的,无视客观环境,着重的是精神的趣味与现实超越。
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精神的趣味并超越现实呢?庄子在同一则寓言里,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解答,但不同注释家对这个答案有截然不同的阐释: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有些早期的注疏认为,这一段描写的是尚未臻至遇境界的拙劣的解牛者,但近代的翻译者,都认为它谈的是庖丁自己的解牛方法。根据我们对心流的认识,我们相信后者的观点者是正确的。它说明了即使具备肉眼能见的技巧层次,进入遇还得靠发现新挑战和培养新技巧。
换言之,遇的神秘巅峰并非如超人般一蹴而就,而得靠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环境中的行动机会,等到技巧渐臻完美,一切动作就完全像发乎自然,而给人出神入化的感觉。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或数学家的表现,都有可能令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都可能用技巧与磨炼来解释。如果这番阐释没有错,那么东方的遇与西方的心流就可以融会贯通,两种文化的狂喜拥有相同的源泉。文惠君的厨子能在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地方,从最卑下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心流。更值得称道的是,早在2300年前,心流的动态结构就已经有人知之甚详了。
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复杂的活动。他们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使自我变得更强大。这么一来,工作变得充满乐趣,投入了精神能量,再怎么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焦点技术的修习,与学友们同步坚持心得体验的分享,每天进步一小点,心理治疗与幸福的能力如毛发之生长,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美好的一天,感恩每一个遇见。亲们,上午好!
丁
二0二三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