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思想家墨子人文历史文化 |
春秋战国之际,在中国的山东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实验活动。根据记载,这场实验是这样的:“景(影),光之人煦(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光,故成景(影)于上。首敝(蔽)上光,故成景(影)于下。”意思是,光穿越小孔的时候,就像射箭一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人的脚遮住下面的光,那么所形成的影子便在上边;而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所成的影子就在下边。于是,整个人影就是一个倒立的样子。
这段记载,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孔成像”实验。它是墨家所做的著名实验之一,后来的人们还用现代物理学的知识证明了它。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实验在当时比西方国家要早数百年。而主持这项实验的人,就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http://s8/mw690/612edea0tdaac06d7d877&690
大约在公元前490年,墨子出生在宋国的一户农家。相传,他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后来,他辞官在鲁国长期居住。从小,墨子就喜欢制作各种器械装置,比如可以做运输工具的车,有效提高耕作效率的犁头等。据说,世界上最早的木鸢即滑翔机,也出自于他之手。由于出生在贫贱的农户之家,墨子经常对人说他是“鄙人”或是“贱人”。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虽然他经常吃不饱饭,但总愿意与农民或者小手工业者在一起劳动。
那个时候,正值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周王朝的政权已经没落,新兴的地主纷纷发起战争,四处掠夺土地,建立政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与小手工业者,在这种局势下过着寝食难安、到处漂泊的生活。墨子长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对于他们因为战争而遭受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因此,他强烈反对战争,希望天下太平,能让吃不饱饭的人有口饭吃,穿不暖的人有衣服穿,长期劳动的人有个居所可以休息,消除社会上的一切动荡不安。
从思想起源上说,墨子算是儒家的一个学生。他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在孔子的某一位弟子门下求过学。有一次,老师带着墨子去一个染布坊参观。对于染布坊里的一切,墨子感到十分有趣。他发现,那些雪白的丝绢,放进黑色的染料缸,就变成了黑的;放进黄色的染料缸中,就变成了黄的。他把这个现象告诉了老师。老师启发他说,做人的道理和染丝一样,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看自己怎么选择。
后来,墨子把人的本性比作“素丝”来教育他的学生。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白色的丝绢放进青色的染缸,就会变成青色的;放进黄色的染缸,就会变成黄色的。丝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染缸里的染料不同而已。把同样的丝绢放进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就会得到五种不同的颜色。因此,给丝绢染色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其实,不但染丝是这个道理,国家的建立和个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这个例子,墨子告诉学生,人的本性不是先天形成的,它就像是那束等待被染色的丝绢。下什么色的染缸,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颜色。因此,有什么样的外在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虽然墨子非常熟悉《诗》、《书》、《春秋》等儒家学派的经典教材。然而,墨子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儒学,他特别反对儒家所倡导的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在他看来,那些礼数无非是劳民伤财。对于儒家思想的其他方面,墨子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体现在对生产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态度上。与孔子相反,墨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生产知识与技能教育。他本人不但积极从事生产劳动,还善于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和理论,并把它们编写成教材。此外,他还教育学生们怎样进行器械制造。这些是儒家学派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思想领域内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主营:
灌浆料;地基加固;房屋加固与改造;房屋检测;房屋完损检测;房屋安全性检测;沉降监测;灾后房屋检测
欢迎来电垂询!
联系人:吉宗祥 138162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