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家的故事(3):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

(2013-04-12 15:21:16)
标签:

思想家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故事

文化

在希腊古典时期,有三位巨人被后人尊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人们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们就是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公民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一生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不管是春夏秋冬,他一年四季总是赤裸着双脚。即便是寒冬腊月,他也是光着脚走路。他很热爱自己的国家,曾经三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他很贫穷,但是他不以贫穷为苦,而是为能过上有德行的生活感到快乐。

 

http://s6/bmiddle/612edea0tda24cafe7015&690

苏格拉底自称,他的使命就是教人学会善良。他到各处巡游,劝告雅典人不要沉溺于自身的财产。知道他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随时随地思考问题的人。经常为了能够想通一个问题,他可以站在路上一动不动,甚至能站在那里一夜不动。

 

然而,他这样苦口婆心地劝人们行善,却被判处死刑。雅典当局给出的罪名,一是不信仰雅典的神灵,而崇拜新神;二是到处蛊惑青年。然而,恰恰这两方面才是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贡献。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苏格拉底放弃逃走的机会,心甘情愿地喝下毒药自杀。

 

苏格拉底死后,出于安全考虑,他的学生柏拉图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游历生活。据说,柏拉图经由人介绍去见苏格拉底的前一天晚上,苏格拉底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苏格拉底看到一只天鹅飞落到他的膝盖上,很快这只天鹅羽毛丰满,展开翅膀,腾空而去。这虽然是一个梦,但却预示着柏拉图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

 

http://s15/bmiddle/612edea0tda24cd76087e&690                                  

                                        柏拉图

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哲学基础上,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指共相、概念、普遍的真理。就像一个木匠做的床,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在这里是一个样子,到了那里却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感觉性的东西并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是真理。每一个理念下面包含着很多不同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它们的本质,就是它们许多个体的普遍。因此,木匠做出来的床,只是床的理念的影子或者摹本。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的世界和可见的世界。理念的世界就是精神的世界,可见的世界就是自然界和一切人可以感知的事物。理念的世界是本质,是真理,而可见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因此,一切可见的世界都是靠不住的。认识世界,就是要透过可见的世界,进而达到理念的世界。

 

在柏拉图之后,出现了一位全面掌握知识的学者。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的成就。他的影响力曾经遍及欧洲,几乎引领着西方所有哲学家的理论走向。他,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http://s13/bmiddle/612edea0tda24d18c24bc&690

公元前348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他由亲戚抚养长大。公元367年,亚里士多德迁居到雅典。在雅典,他先是自己学习医学,后来又到柏拉图学院,跟随柏拉图学习。之后,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亚里士多德一直留在学院。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学院。公元前343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去宫廷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个时候,亚历山大十二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对于这位未来世界的领袖,亚里士多德给他进行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等教育。尽管他的学生后来当上了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他的身边。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又返回到雅典。在雅典的郊区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开办了一所学园。在学园,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亚里士多德生平中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把学生编排为高级班和普通班。每天上午,他教高级班,课程有哲学、物理学、逻辑学;下午教普通班修辞学、政治学等。亚里士多德经常与他的学生在学园内的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问题。由此,他的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用理念来衡量现实不同,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现实的可见的世界。可以说,他是现实主义的先祖。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理念的摹本。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形式和质料和谐统一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就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基本材料,比如铜是雕像的材料,木头是床的材料。质料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并且永远存在。

 

但是,任何一样东西,不仅仅包括质料,它还要有具体的形式。质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它还只是潜在的东西。比如,铜在没有铸造成雕像以前,还只是雕像的一种可能的材料;木头在做成床之前,也是只成为床的一种可能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想真的变成雕像或者床,它们必须取得一定的形式。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可谓是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彼此之间有传承,但更多的是他们每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尊敬老师,但从不盲目地跟从老师的意见。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于巴比伦。没过多久,雅典便兴起了反马其顿运动。亚里士多德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自然受到了牵连。他被指控犯有“渎神罪”,无奈之下,他流亡到海外。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为患病离开了人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