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家的故事(2):道家的道——老庄(图)

(2013-04-08 08:33:28)
标签:

思想家

老子

庄子

人文历史

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派纷杂,但大多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除了积极进取的儒家学派外,还有善于自守的道家派系。在道家学派中,颇有影响力的自然要数老子和庄子了。

 

http://s6/mw690/612edea0td9cea1cd4cf5&690      老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比孔子稍长。在周朝时候,他做过守藏史,掌管着东周王朝的图书典籍。在那个时代,老子的学问甚至远超过孔子。为此,孔子曾经求教于老子。

 

眼看周王朝即将分崩离析,老子决定离开这个国家,到西域去。在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老子被守关人尹喜拦住。在尹喜的再三央求下,老子写了一本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后来,东汉时期的张陵创立道教后,将老子尊为道祖,并把《老子》一书改为“道德真经”。从《列仙传》开始,老子被列为神仙。此后,人们便将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

 

在这本书中,老子解释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演变,并将其中的规律总结为“道”。老子认为,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是阴与阳的统一体。事物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相互对立的事物,随着内部阴阳成分的变化也相互转化。这个相互转化的规律就是“道”。

 

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老子认为,“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说,“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无为”。凡是一切人为刻意地追求某些事物,便是脱离了“道”的本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人为的执着或者欲望,都是不符合道的真谛的。

 

与道家的“无为”相对立的是“人为”。那个时期,天下处于动荡之中,老子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就是由于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执政者“人为”的私心太重,对于地位、权力和名誉的不断占有和追求所致。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所谓的仁义、孝慈、真假、忠奸,是违背道的真正含义的,从而导致家庭不和,国家混乱。想要回归大道的真谛,必须清除内心所有的私念妄想,做到无为而治。

 

老子之后,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继承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公元前369年前后,庄子出生在宋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河南商丘一带。庄子与孟子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只是稍微靠后。相传,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主动退隐。之后,他再也没有出来过。作为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与老子被后世合称为“老庄”。后世人们看到的《庄子》一书,是他与弟子们共同创作的。

 

http://s2/mw690/612edea0td9cea980ade1&690
                     庄子


庄子秉承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如果可将“无用”做到极致,那就会达到真正的有用境界。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庄子在其著作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天,他与弟子走到一棵大树下。这棵树高数千丈,粗数百尺,耸立在河畔边,十分引人注目。庄子向伐木的人打听得知,这棵大树长得弯弯曲曲,不符合人们取材的标准。在常人看来,它没有什么用处,既不能做舟船、棺材,又不能制作家具或是梁柱,因而没有被人们砍伐。确实,从某一方面来讲,这棵树是没有用处的。但是,在庄子看来,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大道无为”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庄子要求人们“无己”、“无功”、“无名”和“无情”的精神境界。一个“无己”的人,就像是遥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不考虑与自己有关的一切牵绊,从而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是由于这样的人不计较一切,他与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融合在一起,没有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如此一来,他就不会去追求个人的功劳与名分。因此,在面对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时,个人不会因为得与失而产生内心的情绪波动,更不会用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来伤害自己的身心。

 

在这个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怎么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不为外在的功名和财富所奴役,读一读老庄哲学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