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的故事(1):儒家先师——孔孟(图)

标签:
思想家孔子孟子人文历史文化 |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三次较为重大的变革时期。而春秋战国作为最早的一次变革,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一般来说,大动荡、大转变时期,都会出现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一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
http://s15/small/612edea0td9bacebff2ae&690孔子(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公元前551,孔子出生在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他的祖上曾经是显赫一时的贵族,但是到了曾祖父的时候家境逐渐破落。从小,孔子不幸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孔子并没有怨天尤人。在幼年时代,他的生活很艰难,经常从事一些粗活儿,不过也学会了很多谋生的本领。后来,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青年时代起,孔子就深怀抱负,希望有一天能登上政治舞台,去施行他所倡导的仁政。他经常对人说,只要让他治理政治事务,在一年的时间内政治事务就会发生变化,三年以后就会有大的成效。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乱,靠武力争夺天下成为人尽皆知的谋略。但是,孔子却提出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在他看来,不管国家的治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们应当首先学会去爱人,学会把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但是,爱人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爱,对于那些违背为人处世原则的人,要严厉声讨和惩罚,这就是他所说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从三十岁起,孔子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能够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主张很少得到执政者的认可或接纳。在五十岁的时候,孔子终于获得了一次从政的机会。鲁国的国君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后又提拔他为管理司法事务的司寇。从那以后,前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孔子积极参与政事管理。
然而,由于与季桓子的政治见解不一致,孔子愤然辞去职务。这时候,他的学说逐步形成体系,并招收了不少学生。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学生,离开鲁国,先后去卫、陈、宋、蔡、楚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长年的跋涉过程中,他与学生们遭遇了不少苦难。尽管如此,他的施政纲领几乎从未被各国的当政者采用过。六十八岁的时候,孔子毅然返回了鲁国,安心从事起教育工作来。
孔子死后,他的学说得到了传承。其中,“孟氏之儒”成为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早年丧父。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孟子的母亲曾经三次搬家。
有一次,孟子读书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读书。这时,在一旁织布的母亲问他为什么突然停了下来。孟子说他自己忘了读书,过了一会儿又想起来了。孟母听到后,顺手拿起一把刀子,隔断了手中织好的布,并对他说:“这匹布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孟子改掉了读书不专心的坏毛病。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孟子曾经求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后来人们将子思孟子的学问称为思孟学,并尊称他为“亚圣”。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并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在各种声音中,以孟子的“性善论”最为引人注目。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并且有从善的天性。他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是每个人内在所拥有的,而不是从外部获得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孟子是第一个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思想家。这不仅改变了人们心中由来已久的传统儒生的文弱形象,而且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不断进取。孟子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内在于每个人的自身,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与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这些外在于人自身的东西相比,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它们。根据这一标准,孟子描述了他所倡导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呢?孟子认为,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修养。为此,他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几条原则,即“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
要成为大丈夫,在孟子看来,首先要心怀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同时还应该去做一些义不容辞的事情。当然,在做事情的时候,遇到困难和障碍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我们要善于从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并从中获取聪明才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你的行动没有得到对方的反应或是认可,先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出原因和问题,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那些超越自己的人,不能心生怨恨,同样也需要从自身找原因,并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时时处处用这几点要求自己,那么我们距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就不远了。
几乎与孟子处于同一时代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继承人。在人性论方面,他提出了与孟子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虽然荀子自称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但他始终没有资格进入孔庙。不过,他的王霸统一思想,自汉代以后,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发生着实际的影响。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子的作用也远远超过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