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世纪之初出现了远古的阿普斯(Aspu),以及泰玛特(Tiamat)——混沌女神。
——《巴比伦创造故事》
掌管古代事务、创造性以及混沌的虚空或阴间的巴比伦女神泰玛特喜欢在她的领域中使“任何事物都妨碍着其他事物”。当她无形的生育力所产生的后代开始赋予宇宙以秩序和结构时,她很生气。她用“无形的妖怪”来发泄她的愤怒。妖怪杀死了所有初生的神,她的后代中只有“最能干和最聪明的”马杜克(Marduk)留了下来。在一次大战中,他试图毁灭她。他做到了这一点,当她张嘴向他咆哮时,他刮进“一股邪风使她无法闭嘴”,他又射出一箭“撕裂了她的腹”,而且“切断了她的肋,劈开了她的心”。然而她被杀了,但没有被挫败——她的生成能量其实是很丰富的,这就需要发现一种途径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新治理那些能量。于是,她的眼睛被摘除之后流出的血“淌成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她的胸变成了山脉,她的腹变成了夜空。最后,他将她的髓集中到骨头里面造出了“人”。
泰玛特与马杜克之间的大战不能为任何一方取胜,为此只有马杜克能够将泰玛特的能量指向更恰当更少破坏性的事业时,矛盾才能解决。与此相类似,创造性在混沌与秩序之间,在不加束缚的想象力与培训的技能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而产生。这是马杜克所拥有的艺术,部分地继承了泰玛特——一种混沌和秩序彼此联系而成为一体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综合的、更加奇特的新秩序的过程。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生命能量的浪费,以致难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这种生命能量的浪费就在于不“知止”,思维和意识总被外在的各种“象”所牵引,使得我们的精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内耗殚尽。“知止”是帮助我们养精气神的方法,这个时候才能不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才能安定下来。心神的安定才能有思考和体悟的时间,因此也才能有所得。因此,创新不是一味得分析、探究问题,而是在一定问题的基础上,暂时把问题悬置起来,在心灵达到空明澄澈的境界下——一种心灵的混沌状态——止、定、静、安,问题的答案便会突然涌现出来,这便是所谓的“顿悟”或“茅塞顿开”——另一种更高级的秩序的产生。然而《大学》里的这句话也从反面提示我们:秩序,尤其是强加的、外在的秩序很容易使我们的思考变得停滞和常规化,从而与“创造”失之交臂。
海希奥德(Hesiod)在《神谱》中告诉我们“首先来的是混沌;随后是胸怀宽广的盖伊尔(Gaia)”;然而泰玛特如今在学生身上很少看到她的影子,而马杜克却在教师那里找到了最终的归宿。难怪杜威这样叹道:“也许,教育最大的错误在于认为一个人只学习他当时所学的特定事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