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花钱买来的“成绩”
(2013-07-20 08:05:44)
标签:
三公三公经费决算2013决算时评 |
分类: 文以载道·文学 |
时评综述类
备受各方瞩目的新一轮中央部门年度决算信息于本月18日,集中亮相。所涉及80余家中央部门,逾58亿的决算总额,不得不使人瞪大眼睛,希望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与其说此举是政府加强自身廉洁建设的一种监察形式,倒不如说是给纳税人一双“火眼金睛”,给予公众一次难得的监察职能部门的机会。
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部门的决算总是“羞滴滴”的不愿示人,从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就不是简单几句就可以说清的了。率先公开决算的中国气象局,除对部分达到报废条件的公车更新,在其当年公务用车略有削减外,然实际较2011年公务用车却多出了千余辆。这无端多出的千辆汽车从何而来,是统计口径的变化,还是另有原因,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自2010年至今,我国已是第三年向公众公开我国的财政决算了。“犹抱琵笆半遮面”的信息披露似乎是少了些,然而,账目不清、项目冗杂仍旧是公众“有心无力”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笔笔模糊账,大家也只能聊以自慰的权当是为了接受政府的监察,然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然而执着的人总不会轻言放弃,他们在综合各方信息、分条缕析后,获到了意外的发现。积极推进经济民主的吴君亮此前提到,政府在编制预算中,是采用两种方法编制同时编制不同的账目,按功能支出编制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功能支出账本,一揽子的账目粗通难懂,几乎不会有人能看出什么名堂。而另一册经济支出账本,则是按经济支出分类来编制,有具体的支出明细,诸如出国考察、公车购置等纳税人需要了解的项目都会有所记录,而这个成熟的账本编制,也只有财政部、各分管部门了解,而公众则无从知悉。没有在明确规定公布哪本账簿的前提下,大部分部门看起来更像是草草了事,被动的完成了某一个不得不去做的任务而已。公众听之任之,看不懂这份糊涂账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事实上,横向对比各部门间的财政决算,也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因其不同的分工、不同的权责,自然在三公经费比例分配的差异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倘若横向对比要是成立的话,那被外界诟病“公车购量和运行费过高”的中国气象局就可以让位了,因为相比之下,国税总局才是最大的赢家。
然而,一些备显尴尬的社会问题,很难让我们视而不见。在教育支出权重不断扩大的今天,十年中,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量减少近一半,期间清退了约4.8万代课教师。而斥资2亿元境外考察的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最终怎没有改变男足接连失利的尴尬处境呢?!
其实,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像钱是否都用在了国民经济建设上那么简单了。“三公消费”在公开决算的同时,也在公开良心!能否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阳光政府”的重要尺码。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机制,是加强廉洁自律政府的重要依托,肩负着道德与法律的双重重量,一个心中有国、有百姓的职能机构才会更好的架构起来。由此看来,政府各职能部门还要更多努力,纵观社会质疑,你们真正的解决普通大众的疾苦了吗?真正的听到了百姓的声音了吗?